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百味书屋 > 现代都市 > 完整章节阅读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

完整章节阅读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

昆吾 著

现代都市连载

主角是叶轩魏忠贤的穿越重生《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是近期深得读者青睐的一篇穿越重生,作者“昆吾”所著,主要讲述的是:他穿越了,还成了大明那个即将要吊死在歪脖子树上的皇帝。看着已经陷入危难的大明,以及要夺走他江山的奸臣,他决定要做一名暴君!斩奸臣,屠建奴,收腹地,立新法,一切对抗他的人,他都一一铲除。西蕃,吐蕃,那不是他的大明果园吗?缅甸,安南,那不是他的大明粮仓吗?东南沿海,那将是大明渔场!——他不仅要一统天下,还要让大明永世长存!...

主角:叶轩魏忠贤   更新:2024-08-09 20:52: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叶轩魏忠贤的现代都市小说《完整章节阅读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由网络作家“昆吾”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主角是叶轩魏忠贤的穿越重生《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是近期深得读者青睐的一篇穿越重生,作者“昆吾”所著,主要讲述的是:他穿越了,还成了大明那个即将要吊死在歪脖子树上的皇帝。看着已经陷入危难的大明,以及要夺走他江山的奸臣,他决定要做一名暴君!斩奸臣,屠建奴,收腹地,立新法,一切对抗他的人,他都一一铲除。西蕃,吐蕃,那不是他的大明果园吗?缅甸,安南,那不是他的大明粮仓吗?东南沿海,那将是大明渔场!——他不仅要一统天下,还要让大明永世长存!...

《完整章节阅读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精彩片段


可陛下说的这四个地方离受灾严重的白水等最远也不过千里,按照百姓们的脚力,大半个月左右就能到了。

问题是,这么近的距离,那边肯定也会或多或少的受灾了,迁过去做什么?

崇祯走下平台继续道:“迁过去的百姓,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大量开垦田地。”

“留在原籍的百姓,也要组织起来,每隔五六里地,在靠近田地的地方修筑一座……湖泊。”

“第三,如果灾民还有多的,那就修路,将陕西到北京、或者到南方的官道给修整一翻。”

崇祯说完的时候,正好站在了皇极殿的大门前,随即一脚迈出,站在了大殿前,看着陕西的方向,满脸的沉重。

他记得自崇祯元年开始,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

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天灾就没停过,陕西百姓过的太苦了。

如果有可能,他是真想全陕的百姓迁出来,可惜现在做不到,也不能做,这么做等于放弃了陕西。

所以,他现在要趁着这个机会提前规划一下,说不定有转机。

众大臣看不到崇祯的脸色,可跟在崇祯身后的王承恩却是看到了崇祯脸上的沉重,心中暗自叹息了一声,皇爷背负的太多了。

沉默了一会儿之后,崇祯才回到皇极殿内,看着群臣满脸的疑惑,当即问了一句。

“怎么,朕刚刚说的你们都没有听懂吗?”

“陛下,恕臣等愚笨!”

众大臣对视了一眼后,内阁辅臣施凤来站了出来。

“陛下,修湖泊后,河网密布,涝能排,旱能灌,修路方便运输和行走,这些臣等都能理解,可您的第一条是开垦荒田,臣等有些困惑。”

受灾区大把的荒地不去开垦,去千里之外的地方开垦,这事怎么看都是脑子有坑的决定?

“这事朕自有用意,照做就是了。”

崇祯说的四个地方,在后世的时候,以出产土豆闻名,被评选为国家地理标志的产品。

这个时候的土豆和红薯也只是在南方地区有种植,而且也只是小范围的尝试,成品都是富贵人家的桌上的产物。

他现在让人去开垦荒地,就是为了给明年宋应星的大面积种植做准备,士绅、宗室手里的田地暂时搞不到,自己开垦总行吧。

到时候亩产二三十石的土豆丰收了,运输是个大问题,现在先把路修起来。

若不是现在时间和银两限制,他都想将水泥搞出来,从京都到各省府给贯通了。

“陛下圣明,此举既能让百姓有事情干,不再胡思乱想,也能增加田地,

还能增加水利工程防患未然,更能分散难民不给他们重聚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能省出很大一笔费用,一举五得,陛下英明!”

施凤来称赞完后,众大臣直呼马屁精,但也都跟着喊了起来。

不得不说,崇祯的以工代赈是个好主意。

大灾之下,颗粒无收,干活就能能吃饱饭,吃饱就能活下去,出点力气算什么。

“薛凤翔,修路、挖湖泊交由你工部负责,湖泊朕有两点要求,一是便利,二是安全性,若是发生了大坝决堤,朕就将你埋到大坝中祭天。”

“郭允厚,开荒的事情由户部负责,开荒的时候注意选择位置,不要破坏深林,可以慢但绝对不能敷衍,每开出一亩都能立刻就能种植。”

小说《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二位爱卿记住了,以工代赈的百姓,绝对不能克扣口粮,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

薛凤翔和郭允厚同时眉头一皱,若是放开了吃,那粮食瞬间就能增加一倍。

薛凤翔将困境说了一遍,崇祯立刻道:“粮食的事情朕会解决,你们照做就是了。”

面对崇祯如此的笃定,不止是薛凤翔和郭允厚疑惑了,整个朝臣们都是如此。

崇祯也懒得搭理他们,难道他要告诉朝臣们,自己要对八大晋商动刀子,抄出一批粮食用于赈灾吗?

“好了,咱们再说说第三个问题——百姓们信不信。”

“陛下,这个问题,臣有些想法!”

崇祯刚说完,内阁李国普就站了出来。

“爱卿请讲!”

“陛下,民间村子里有大事,基本都是族老,族长有时候说话都不好使,因为德高望重,

代入到赈灾这件事情,朝廷可以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朝臣出任三边总督,负责赈灾一切事宜,诸如调粮、修路、修湖、开垦荒田等,

臣思来想去,这满朝之中,具有此等威望的,除了陛下,就只有孙阁老和袁老大人两位了。”

崇祯眼睛一亮,终于有人说到他心坎上了。

他登基的时候,内阁共有四位,分别是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和李国普四人,除了李国普外,其他三人都是魏忠贤的追随者,此刻的内阁有着魏氏内阁之称。

满朝中,能叫孙阁老的,也只有孙承宗了。

而叫袁老大人的,非袁可立莫属了。

崇祯刚穿越来的时候本就想找机会将孙承宗召回来,做他的内阁首辅,苦奈内阁由魏忠贤把持,兵权不稳,他又不好动内阁的人,

今天内阁首辅黄立极因为陕西大灾的事情被他干掉了,而后说了那么多就是为孙承宗铺路了。

结果被李国普给说出来了,这样也好,免得惊到了魏忠贤。

李国普的打算崇祯很清楚,无非是想这个外援,现在黄立极干掉了,那内阁中只有施凤来、张瑞图是魏忠贤的人,

自己再找个人,只要出任三边总督,负责赈灾,那就是和自己一条战线的人,二比二,

再加上背后是皇帝,不说能压制施凤来和张瑞图,至少能立于不败之地。

甭管李国普是什么打算,但既然和自己目的一致,那就是最好的结果。

崇祯内心欢喜,表面上却是不动声色道:“李爱卿,说说你的理由。”

“陛下,我们先说孙阁老,他是先帝的老师,离任前是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论身份,整个朝臣中没有人比孙阁老更高了,

蓟辽督师,修筑宁锦二百里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功勋卓著,军队中威望更高,

由他担任三边总督最合适不过了,而且孙阁老现在在老家高阳,离京很近。”

崇祯不做评价,轻声道:“再说说袁大人。”

李国普毫不犹豫道:“袁老大人虽然未入内阁,但整个经历更加的丰富,历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尚宝司司丞、本司少卿、太仆寺少卿、通政使司左通政、右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南京户部尚书等;

历经万历、泰昌、天启、三帝,为 ‘’三朝元老”之臣,诰 ‘’五世恩荣”之赏,民间将他与况钟、海瑞并称为我大明三大清官。

袁老大人出任三边总督,臣可以保证袁老大人会将赈灾的每一分银两和钱粮都用于百姓之身。”

铮铮之声在皇极殿内回荡着,群臣脸上表情不一。


“草民阮康文叩谢陛下天恩!”

阮康文高呼谢恩,接过圣旨,心中很是开心,暗呼这十万两银子花的值。

先说说国子监名额,虽然贡生都是秀才,但秀才可不一定是贡生。

贡生是各州县推送的最为优秀的秀才进入国子监,成为贡生。

一旦贡生毕业,吏部考核后可以为派任知县、县丞、教谕等官职,省去了再次科考的过程。

为什么大明有六十万名秀才,就是因为再向上考就太难太难了,有些人从二十岁考中秀才,到了五六十岁还是秀才,难度可想而知。

贡生就像是一棵小树苗,慢慢的熬着,只要本人再有点能力,升迁到知府,以后家族子弟进入官场的机会大上无数倍。

为什么会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就是这个道理。

再说说织染所大使,虽然只是九品的官职,而且不入班,但那也是入了官职品阶的,这就是一张护身符。

这和英宗、代宗时期的买官不一样,那时候买的是义官,也称之为散官,只是虚职。

而且容易遭人诟病,下被百姓指点,上被科班的人看不起,两头受气。

周围人群露出羡慕的眼光。

“这位大人,可否赏脸到寒舍喝杯茶水?”

打点传圣旨的人,这是惯例,现场这么多人,想给银子都不行。

传圣旨的人自然也是知道,但推迟道:“阮大人,本官还要回宫复旨,以后再说!”

说完,便朝着四周看了一眼,高声道:“另外,陛下感念大家为陕西百姓的付出,特地从捐款的人中抽出五十人,若是家中以后出了秀才,可随时入国子监,

具体的抽签方式,将在明天午时在这里公布并抽取,请大家保存好手中捐银的凭证。”

百姓欢呼了起来,没有想到他们也会有这被皇帝嘉奖的时候,虽然机会小,虽然家里不一定现在有秀才,但这个是永久有效呀。

“好,只要抽中了我,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送娃去读书。”

“几两银子换一个国子监的名额,这买卖值得。”

“一会儿回去,我就去祖坟烧点纸钱,列祖列宗保佑明天一定抽中我!”

……

等传旨的人走后,和阮康文交好的几个商人凑了上来。

“阮大人,恭喜了。”

“阮兄,晚上春凤楼,你必须得请客!”

“康文,你真是走了狗屎运,若是知道陛下会如此封赏,别说十万了,就是二十万我也出了。”

阮康文笑而不语,这其中的道道只有他最清楚,可惜不足为外人道也。

同一时间,远在千里之外的河南归德府睢州的一处老宅中,方稳将一封信递给了袁可立。

片刻后,袁可立淡淡道:“你请回吧,代我叩谢陛下,老臣年事已高,精力不足,恐怕辜负陛下期望了。”

“果然如陛下所想一样!”

方稳轻笑了一声,随即道:“陛下还让我给袁大人带句话,平党争,收广宁!”

话音刚落,袁可立唰的一下子站了起来,眼神灼灼的盯着方军。

饶是方稳是习武之人,此刻在袁可立的注视下,也倍觉压力山大。

过了好一会儿,袁可立才慢慢坐了下来,将茶杯中的茶一饮而尽,沉声道:“方稳,老夫问你几个问题,希望你如实回答,这关系到老夫最终的决定。”

“哈哈哈,我大明王朝还有救……还有救呀……”

半个时辰,袁可立足足问了十数个问题,包括朝局情况、党争、为什么会推举他等等。

小说《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臣该死,臣不敢!”

田尔耕立刻就跪了下去。

崇祯面色平淡,但内心却是冷笑,他很想对田尔耕说,你是该死,朕想砍了你。

可这话他目前没法说,锦衣卫是皇帝亲军这不假,可那是在万历之前.

到了天启一朝后,魏忠贤勾搭上天启帝的乳娘客氏后掌控了大权,锦衣卫的高层大部分都投靠了魏忠贤。

包括指挥使田尔耕、都指挥佥事许显纯、东司理刑官杨寰、兵部尚书崔呈秀成为五彪之一。

好好的人不当,非要去当阉党的狗。

等秦良玉的白杆兵进京,这账再慢慢算算。

“英国公那边你就不用管了,朕听说最近许多人讨好朕的国丈周奎,送了很多礼,这事你去查查,下去吧。”

“臣领旨!”

田尔耕应声退出东暖阁,头上满是汗珠。

新帝登基了快一个月了,他见了数次,可从未有今天这么大的压力。

走出十数米后,田尔耕转头看了一眼东暖阁后,就朝着宫外走去,今天的新帝有些反常,他得找魏忠贤商量一下。

田尔耕的举动,东暖阁内的崇祯并不知道,即便是知道了他现在也懒得去管。

今日他之所以去京营测试方正化的实力,主要是有三方面考虑。

第一,宫内锦衣卫也能测试,但锦衣卫毕竟常年在外行走,战力还是有的,这与方正化战死时的敌人的实力有偏差。

其次,他想借这个机会,一探京营情况,情况如他猜想的差不多,士兵老弱病残,战力极差。

最后,顺便敲打一下英国公等人。

包括训斥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也是在试探魏忠贤的态度。

两者合在一起,也是给东林党的人释放一些信号,朕对阉党、京营不满,让东林党的人闹上一闹。

狗咬狗,他才有机会去打狗。

如果说英国公仗着世袭的一等公爵位和扶持他上位的功劳,觉得他不敢杀他,那就大错特错了。

京营是防御京师的一道屏障,不把京营整顿好了,很多事情他都无法动工。

想了好一会儿后,崇祯又在纸上写下了一个名字——李邦华。

大明想要整顿军务,非李邦华莫属,孙承宗来了都没有李邦华管用。

“大伴,方正化回来了没有,让他进来!”

“臣方正化……”

“行了,以后私下里不用这么多规矩!”

崇祯直接打断了方正化的行礼,继续道:“你选一个徒弟,带着朕的手谕,让李邦华秘密进京!”

方正化想了想,道:“皇爷,可是天启四年被魏忠贤弹劾的兵部右侍郎李邦华?”

“对,就是他,让他秘密入京。”

而此刻的英国公府的中堂大门紧闭,十数人坐在一起,一片吵闹声。

“英国公,陛下今天上午是什么意思?有些莫名其妙呀!”

“陛下刚登基不去忙着应付党争,怎么会来京营?”

“陛下就算是要测试方正化的武力,宫中不是有锦衣卫吗,来京营是几个意思?”

……

“够了!”

张维贤将茶杯重重的放在桌子上,吵闹声就立刻停了下来。

“陛下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在敲打我们,新皇登基总想着做出些改变,这能理解,估计接下来就要对京营动手了,

你们以前做的那些破事老夫也懒得管,现在都给老夫把屁股擦干净了,

这段时间好好练练兵,别被陛下抓住了把柄,否则老夫可救不了你们,都回去好好想想。”

一众将领脸色有些难看了,想说什么,但看着脸色阴沉的张维贤后便沉默了下去。

待众将领散去后,张之极低声道:“爹,小皇帝这是要对咱们动手吗?”

“没有我们的扶持小皇帝根本就无法继承皇位,小皇帝这么无情的吗?”

啪!

张维贤一个巴掌就抽了过去,怒道:“小皇帝是你叫的,想死是不是?”

“记住了,无论如何看不起陛下,在任何时候,礼节都不可少,想要活的久一些,这点很重要!”

看着委屈的儿子,张维贤低声道:“今天这事是陛下在敲打我们,我们张家袭英国公爵位到我已经第七代了,再加上我们从龙之功和掌控着京营兵权,应该不会动我们张家,

但真要是太不像话,杀几个勋贵还是可以的,所以,最近约束一下国公府的人,别出去惹事,另外多督促京营的这帮勋贵。”

“爹,你放心,谁敢找死,我弄死他!”

张维贤点了点头,随即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有预感,皇帝要整顿京营,但京营内势力错综复杂,涉及到各方利益,真要动起来,皇帝可受z不了。

但皇帝今天透露的信号很明显,他不知道皇帝的底气在哪里,现在他要考虑的是不是主动向皇帝示好,还是继续保持中立。

……

乾清宫东暖阁内,崇祯忙到亥初时刻(晚上九点多),才将他所知道的东西汇总到了一起。

包含了个人安全、兵权、军队改革、土改、对外政策、经济、工业、农业、文化发展等等,这些结合如今的局势,就可以形成一份大明可持续发展计划书。

崇祯正准备再细看的时候,就听见外面一阵吵闹声,不待他叫人,王承恩就进来了,脸色有些惊恐。

“大伴,何事慌慌张张的?”

“皇……爷,刚刚有慈庆宫有太监来报,大太监陈德润竟然闯入慈庆宫,意图……”

王承恩说到这里就不敢继续说了,崇祯猛然站了起来,心中我艹了一声。

穿越过来,忙活了一天竟然把陈德润这个史上最色太监给忘了。

崇祯这回彻底的坐不住了。

“王承恩,去坤宁宫请皇后去慈庆宫陪皇嫂,就说天色已晚,恐有非议,朕明天再去给皇嫂请安,这件事情朕会给她一个交代!”

“方正化,你亲自带人去将陈德润给朕抓回来,记住了,无论是谁阻挡,格杀勿论!”

“还有,中途不允许他与任何人接触,别让他自杀了!”

“另外让王体乾、魏忠贤、田尔耕和今日当值的指挥佥事、内操首领来见朕!”


随后道:“方正化,找个徒弟进来。”

片刻后,方稳就进来了:“你秘密出宫,昼夜兼程去河南商丘见,赶在翰林承旨的人之前见到袁可立,见到他后就将这六个字告诉他。”

说完,便在提笔写了六个字。

一边的王承恩、方正化看着字迹,浑身一震,脸上满是震惊之色。

“平党争,收广宁!”

这是崇祯写在龙案上的六个大字。

崇祯自然是知道袁可立为什么要致仕,一是相交长达三十七年的好友高攀龙被阉党整死,二是好友孙承宗被罢免、三是厌倦了无休止的党争。

既然知道了,那对症下药就是了。

这封信就是表面文章,想单凭这封信说动袁可立回来不现实,但崇祯有把握,只要告诉袁可立这六个字,他一定会回来。

哪怕是没有圣旨,他都会上书请求回来。

平党争是让朝廷吏治清明,收广宁是大概率收复失地,甚至有可能反败为胜消灭后金的三方策略之一。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只要袁可立回来,东江岛毛文龙那边就能稳住了,因为毛文龙和袁可立的关系非同寻常。

可惜这么一位能力挽狂澜的能文能武的老臣被昏聩的朱由检给寒了心,三上辞疏。

他既然穿越过来了,自然不能错失了。

“方稳,若是袁可立问近日发生的事情,除了秦良玉和白杆兵进京之事外,其他的只要他问,你就如实回应就是了。”

“奴婢领旨。”

方稳叩谢后离去。

他累吗?自然是累的,前几天去忠州,昼夜兼程每天只休息两三个时辰,现在去找袁可立也是如此,这种关系国运的事情皇爷让他们去做,那是信任他们。

他们是太监,若是没有崇祯,那一辈子就是端茶送水的阉人,现在有机会自然做事情自然是要努力了。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莫如是也。

东暖阁内,崇祯盯着墙壁上的大明王朝的地图,眉头轻皱,陕西缺粮的事情得必须解决。

内帑还有三百余万两,但那是练新军和打造禁卫军的钱,这关系到改革的事情,绝对不能动用。

“大伴、方正化,你们在京城有没有认识的比较可靠的商人?”

面对崇祯的问题,两人面露思索之色。

片刻后,王承恩摇了摇头,方正化却是轻声道:“皇爷,奴婢在进宫前,与芜湖巨店的少东家阮康文有过几面之交,

其人乐善好施,重情义、讲义气,现在在在北京城的分店中历练。”

崇祯皱了皱眉头,印象中并没有这么一个人。

反倒是王承恩若有所思,随即道:“方大人说的可是家里经营浆染业的,万历二年,以一人之力承修芜湖西城门之资的徽商阮弼的后人?”

“王中官知道此人?”

“知道一些。”

王承恩面露回忆之色:“我记得当时兵部侍郎汪道昆称赞阮弼‘独以榷赋最天下’,凭借一己之力让芜湖迅速跃入大明五大手工业中心区域。”

崇祯在一边听完脸色大喜,阮康文爷爷都能捐银造城门,孙子继承家风捐银助陕西百姓度过难关,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谁都无法挑出毛病。

当即轻声道:“方正化,朕修书一封给他,你秘密送给他。”

“奴婢领旨。”

崇祯在龙案上提笔急书,片刻后便写完了,将信递给了方正化。

方正化看完后,脸上满是惊讶:“皇爷,这、这……”


……

百姓议论纷纷,负责看守告示的官兵听着人群中的议论,直咧嘴。

天色大亮之后,北京城内的百姓、士绅、勋贵都被这道诏书给炸出来了。

每一个贴有告示的地方都挤满了百姓,议论声连成一片,直冲云霄。

咣……咣……

咚……咚……

又是一阵锣鼓喧天的声响起,一队舞狮出现,后面还有几马车的箱子,看着马车行走的速度,就知道马车上的分量并不轻。

车子停在了菜市口后,一位年轻人跳到了一辆马车之上。

“各位父老乡亲、老少爷们,都听我说几句!”

“这不是芜湖巨店的少东家吗?不好好做生意,这是玩的哪一出?”

“这谁知道,只能说有钱人真会玩。”

“好好看着吧,这阮家家教甚严,这么做估计是有想法。”

……

就在人群议论的功夫,四五辆车子上的箱子都被搬了下来。

阮康文手一挥,数十个箱子被同时打开,一抹亮色在朝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银子,好多银子,开眼界了。”

“这是标准的银箱,每箱是能装五千两标准银,这里有一、二、三……二十箱,合计十万两白银,嘶……”

“这是要干啥?难道要给我们发银子?”

“没睡醒吗?”

“都别吵,听听这位少东家怎么说。”

……

“诸位父老乡估计很多人都知道我阮家的发家史,今天晚辈再厚着脸皮讲一讲,诸位就当晚辈炫耀一下。”

阮康文声情并茂、哗哗的讲了起来,讲到祖父捐银承建城墙的时候更是挥舞着双手,足足过了盏茶的功夫才将发家史讲完。

“所以呢,少东家这是?”

“将这十万两白银捐给朝廷,帮助陕西百姓渡过大灾。”

“捐给朝廷?少东家,你图什么?”

“不图什么,我爷爷能捐银造城墙,做孙子的捐银帮助陕西百姓度过难关,这不是很正常吗?”

不待围观群众们议论,阮康文又跳上了马车。

“诸位父老乡亲,朝廷刚刚颁布了永不加赋、陕西三年不征赋的诏书,我阮家虽然只是商贾之家,但我阮家也有爱国之心。”

“诸位可曾见过吃观音土活活把人给撑死了的?”

“诸位可曾见过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诸位可听过易子而食?这就是陕西灾区的现状,古籍中记载的东西已经在现实中发生了。”

……

“我昨晚得知这个消息后夜不能寐,我在想,如果我也在受灾区,我是否能活下来呢?那些树皮、草根、观音土我是否也能吃下去呢?”

“结论是,我可能会吃下去,明知吃下去是死,那也得吃,多活一天算一天,也许明天就有希望了呢?”

“果然百姓们等来了希望,朝廷先是调拨了一百万两白银用于买粮运送灾区,随后又下发了这两项诏令。”

“听闻,朝会时,陛下力排众议,坚持要调粮赈灾,差点将劝谏的大臣拉出去砍了。”

“还有,这一百万两赈灾款,陛下从内帑拨了五十万,既然陛下都能拿出私房钱,我一个商人又为何不能呢。”

“父老乡亲们,我再次号召大家,若是有余力的,就捐几两碎银,帮一帮陕西的父老乡亲们,这几两银子可能就是我们的一顿酒钱,但在陕西却是能救活数以百计的乡亲们。”

“我在此申明,凡是捐银的,一两一下在我芜湖巨店购买面料的,减价半城成,一两到十两的减价一成,十两到百两,减价两成,百两以上者减价三成,三年内有效。”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