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二月,南门镇上又是一片热闹。
爷们们都领着自己家的妻儿老小,到这里来逛灯会。逛灯会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到这吃顿饱饭。也不算贵,全家老小在镇上吃顿好的,还不到一块钱。过来的老头跟老太太,老两口都是手牵着手。俗话说,老伴,老伴,人到老了,就是要有个伴。
人们都坐在小吃铺子上,乐呵呵嘞吃个够。吃饱了,坐一会儿,抽口烟,喝壶白开水,看看灯火通明的十里长街,那是又好看又不舍得走。没办法,咱不是镇上的人,咱是农村乡下来的,吃饱喝足以后,从哪来还待回哪去。
有的人拉着架子车,也有的人赶个毛驴车,来这里逛灯会。大多数人家里没有交通工具,都是靠步行走到镇上。从村庄到镇上,近的一里多地,远的十几里地,咋弄,为了去镇上吃顿好嘞,也只能步行着去。路不好走,有很多都是坡路,有的还要翻过坡去,才能到镇上。像那些年龄大的老头跟老太太,有时一不留神,人就从坡上摔下去了。老头跟老太太们,哪能受得了这么一摔,往轻点说,把人摔瘫在床,往重点说,那些老头跟老太太们直接没命。你看,就是为了到镇上吃顿好的,结果还把命也给丢了。
每到二月春暖的时候,人们又开始施肥,除草,修路基。肥料用的也很简单,有大粪,有牛粪,也有羊粪。鸡粪跟兔子粪,有时也会把它存放起来,拉到一个地方堆放在一起,谁家的最多,谁家公分就会多点。这时候的肥料跟粮食,都是无公害的,人们把天然肥料拉到一个集体定的地方,人们都叫它人民公社。等人们把它拉到地方以后,人民公社里的会计员就会拿笔跟本子记下来。谁家送来多少肥料,送到地方,还不能走,还要把肥料给盖上。人们都叫它发酵,经过发酵的天然肥,用起来有劲。往地上一堆,然后再拿点芦草往上面一盖,基本算是完成了。
李新建是个积极分子,只要是队里,或村里还是镇里,只要有什么集体劳动或任务,李新建都是第一个参加。他在当地的名声也好,他总是带着一个热心善良的心肠,去帮助那些有生活困难的人民群众。
每到这个时候,李新建总会带头参加劳动,特别是施肥的时候,南门镇上加在一起也只有一百多头牛!像那些体力差的人, 他们都会用牛当篱笆。一个人在前面牵着牛,一个人在后面扶犁子,一前一后的施着肥料。发酵过的肥料,也就顺着犁子埋进地里。而李新建就从不用犁子,他不仅是当地的积极分子,他还是一个出了名的壮劳力!壮劳力一天十个工分,多嘞时候有时十二个,最多的时候一天十五个工分。妇女跟老头还有老太太,还有未成年的孩子,他们拿的公分也就低些,一个人一天能挣八个工分。老头和老太太有的还会比这低些,那是因为有些老头跟老太太的身体不是很好,干活慢,还依然参加劳动,就是为了有口饭吃。虽然不咋能吃饱,但也能有些吃的,最起码自己在家不是一个废人。话说的没错,哪个人不都这样想的,也就那么回事。
“人这辈子,难过是一阵子,不难过也是一阵子,最后;该放下的,还是待放下。”你纵有家财万贯,也比不上吃顿饱饭!这的人们都这样想,吃饱穿暖才是眼前最要紧的事,比起这些,其他都不叫事。每到开春忙的时候,人们都会到一个地方吃饭,那就是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有一个大食堂,我们也叫集体食堂。只要在农忙的季节,公社里都会提前准备好饭,然后送过来吃。刘三就在这工作,他是一个厨子,南门的人都知道有一个大厨名叫刘三!刘三性格好爽,为人正直洒脱,他从不贪图集体利益。他媳妇马金莲在南门人民公社当销售员,她不务农,她每天在公社上班一天也能拿上八个工分。这也不错,即不用下地,又不用参加劳动就能拿到妇女劳动的公分,这已经算是不错了。他跟刘三结婚十五年,生了三小跟五个闺女。刘三他们家有十二口人,都是靠他两口子挣的公分来养。他家经常吃不饱,闺女跟小子天天喊饿,弄的刘三跟他媳妇他俩焦躁不安。刘三他大跟他娘身体不好,常年患病吃药。只能依靠他俩挣来的公分,来满足一家人的开支,那是远远不够的。李新建得知他家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带头帮助。由于李新建个人实力单薄,他也只能帮助一点微乎其微的事。后面李新建在公社开大会时,主动发动群众,对刘三他们家提供帮助。这一下感动了刘三,把他弄的热泪盈眶,他不知道该如何感激李新建的这个举动,也给自己家解决了吃不上饭的困难。
李新建的二女儿李丽英,是南门出了名的中医郎中,自从她跟着中医堂老王行医以后,她勤奋好学,不久就学成了医术。“但她从不收费,都是义务行医。”刘三他大跟他娘都是李丽英跟他们医病治病,从不收他们一分费用。李丽英每天从李家寨步行到刘家沟那里跟刘三的大和娘看病。李新建和女儿的这一举动,感动了他们家的所有人。刘三不胜感激李新建和他女儿,但他又没有什么可送的东西给他们。这可没少让刘三发愁,刘三心想,这我能给新建哥他们家做点啥嘞?他思虑半天,还是不知道做点啥好。刘三他媳妇灵机一动,哎,对了,我在公社干的是销售,我们那卖的啥都有。盐,酱油跟醋,还有各种小吃和零嘴。不如这样,咱给新建哥他们家,弄上二斤桃酥和二斤饼干送过去算了。
刘三一听,是呀,你说我咋没想到这嘞?这人岁数大了,脑子是不中,还是年轻的时候好!
刘三他媳妇马金莲听后,说的啥话,你才多大岁数,都说自己岁数大,那咱大跟咱娘他俩大不大?
刘三嘿嘿一笑,妥了,别说了,等明个你把桃酥跟饼干装好,我给新建他家送去。马金莲点头说,好!
这边的李新建跟他闺女,他俩忙的热火朝天。忙着给麦苗施肥,早上干完下午接着干,没有歇过一天。李丽英白天在地里参加完劳动,她晚上还要走街串巷去看病。谁家的孩子头疼或发烧了,都会去找李丽英。可她还从不收费,群众看她这样,每户人家都很感激。给钱她不要,给她吃的她也不收,南门十里八村的人都说,李新建他们一家的人可真好。上辈子积了多少德,这辈子才成一位好人。人们仔细想想,在南门街道和乡间胡同,还是当地的老百姓,还真找不上李新建他们家这样的人。他爹是积极分子,他闺女又是乡村间的好医生。
李新建的媳妇王嘉珍也是个好人,平日里参加劳动时,只要王嘉珍看到谁干的比较慢时,他都会过去帮忙。只因要是干不好了,公分就少,每户人家都是依靠这点公分吃饭,要是公分少了,就连往后吃饭都成问题。王嘉珍想到这,她也由衷感慨,为了多吃上几顿饱饭,每个人都在拼了命的干!
第二天下午,刘三的媳妇马金莲,从公社下班回家。她手里拿着提前准备好的桃酥和饼干,到家后,她就把这些给了刘三。
刘三拿着桃酥跟饼干,翻了三道坡,走了五里多路,来到李新建他们家。
刘三刚一进门,李新建就看见他了。二人见面不是嘘寒问暖,而是立即说最近生活过的怎么样,还有没有其他别的困难。刘三看到李新建如此关心他们家的生活状况,把他感动哭了。刘三说,“新建哥,我代表俺一家谢谢你这么长时间对俺家提供的帮助。”当初要不是你,俺家可能吃饭现在都成问题。说着说着,刘三就把他事先准备好的桃酥和饼干递给李新建,李新建没有接下。他说,“现在你们家也很困难,你就不要拿这些东西了。”你还是把这些东西带回去,给孩子们吃去,他们现在正长身体的时候,营养啥都待跟上。刘三听后,他并没有听从李新建的话,而是把桃酥跟饼干放在李新建的手上。刘三说,“新建哥,你们一家对我们的恩情,令我无法忘记,这也是我和你弟妹商量以后,才决定给你带点这些。”今个你要是不收下,我就赖在你家不走了。李新建看不收下,刘三就赖在自己家不走,他认真思量后,最终还是收下了刘三他们一家的一片心意。
这时李丽英走了出来,她说,“”刘叔既然来了,就别走了,刚好你跟俺大你们两个喝点。”李新建一听,也是,兄弟你今个黑了就别走了,我让你嫂子去打些烧酒,在弄些菜,今个晚上咱老哥俩喝点。刘三连连点头,说好!
随后王嘉珍拿着粮票去了供销社买酒跟菜,她一进供销社,就看见供销社里,又添了几样新的东西。洗衣裳用的香皂,还有刷鞋的刷子,还有白糖,前后一共添加七八种东西,都是南门从前没有过的东西。供销社小李问,嫂子,你来想换点啥?
王嘉珍说,“我想打二斤烧酒,在弄点肉。”
“小李说,好,我这就跟你去拿,嫂子。”
王嘉珍点头;“嗯了一下之后,供销社小李就把酒跟肉拿到了王嘉珍跟前。”
王嘉珍拿着酒肉连忙回家,生怕他老哥俩久等了。“一进家门,王嘉珍便和婆婆刘爱梅她俩在灶火里忙活着做饭。”炒了两个大烩菜,里面加的有三两肉,那香味扑鼻,从灶火飘进院里,从院里在飘进堂屋。主要是,烟囱里冒的烟,都飘着肉的香味。王嘉珍和婆婆她们娘俩在灶火做饭,李新建跟他大还有刘三他仨坐在堂屋里的凳子上,嗑着瓜子,吃着花生米已经慢慢喝上了。李丽英不在家,她去给临边李凯家闺女看病去了。李凯家闺女的得是疟疾,从前这个治不好。就连中医堂的老王,治这病都很困难。不过,李丽英还好,她精通医学古法,找到了治疗疟疾的方法。李凯她闺女服了三副药之后,明显已经好多了。今天晚上是去看他闺女恢复的状态和情况,是不是可以停药了?
李丽英看到李凯他闺女恢复的状态后,她当场就说,李梅可以断药了。往后不需要在服用任何药物,她就能恢复过来。
李凯听后,“他很感激李丽英,从前李凯跟李新建他俩关系要好,如今他们两家关系也好。”李丽英跟他闺女看好病后,李凯给李丽英拿了两壶烧酒,他说,丽英,这是我跟你大买的烧酒。你回去的时候,把酒带上,到家后,替我给你大问好。
李丽英接过烧酒,点头表示说好。
饭跟菜做好了,刘爱梅和媳妇王嘉珍,他们两个端着炒好的菜,放进堂屋里的桌子上,然后她俩走进灶火里,去跟那仨爷们盛米汤。李新建跟他大还有刘三他仨,在堂屋里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前面说的是感动,后面说的让人起笑。仨人喝好以后,刘三就顺着李家寨北坡向南走去,回了自己家。李丽英一进门,看堂屋里的桌子上的饭跟菜,她瞬间直流口水。她连忙拿起筷子,就着窝窝头,吸吸呼呼吃着,她吃的真香,平常在家很少吃到这样的好饭,除非逢年过节……!
刘三他是本地有名的大厨,他的厨艺在当地,也是排上名的。从前没有公社的时候,他就在镇南边那个大食堂里炒菜。那个时候不记公分,按的是每个月发多少工资。那个时候刘三他的工资不低,一个月三十几块钱,这已经算是高的了。
后来有了公社以后,刘三就开始记公分,每天出一个工,就是十个公分。“也不容易,从早忙到晚,一天十个公分,确实对于刘三他们一家生活起来很是困难。”
第二天上午,参加完劳动的人,都去公社那里去吃饭。从城里下来的知情,也包括高老师他们也都去了这里。刘三看到李新建时,他说,“新建哥,我给你多打点菜,今个来公社吃饭,咋说都待让哥你吃饱。”
李新建并没有考虑自己,他先让所有参加劳动的人先去盛饭。老人跟小孩先盛,敬人敬人,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尊老爱幼。老人们跟小孩盛完饭后,壮劳力跟妇女再去盛。公社准备的饭还行,“南瓜窝窝头,酱咸菜,小米稀粥。”人们看到这些吃的,他们是由衷的高兴。只因他们在家有时还吃不上这么好,公社领导深知群众劳动不容易,这也是他事先安排好的。
等参加劳动的人都盛完以后,李新建再去盛。他盛的时候,窝窝头也没有了,只有酱咸菜跟小米稀汤。就这,李新建吃的很香。吸里咕噜吃一肚子。“喝了一肚子米汤,但这都让李新建满脸挂笑的说好。”
刘三看到这样,他很是难过,但他也不知道自己能做点啥。他心想,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每次李新建打饭的时候,自己给他提前留好。不然吃到最后,锅里跟桶里,还有盆里都只剩米汤跟咸菜。
可是,每回刘三跟李新建留的饭,他都没吃。因为他不舍的吃,他每次都会装进一个盒子里,等到晚上回家的时候拿回家吃。“家里人多,李新建帮助了太多人,到最后弄的他家都是饥一顿饱一顿的过着。”有时饭拿回家,在盒子里捂一天饭都馊了,李新建还是不舍的扔,他说粮食是人的生命,无论好坏,粮食绝不能扔!
李新建经常吃些发馊的东西,但他从不浪费,就连碗里他都不会浪费一个米粒。
旧社会过来的人,都比较珍惜粮食,因为从前没有吃的,不知道饿死了多少人。对于李新建来说,人活着只要有口饭吃,而且还能吃饱,那人活着都是幸福嘞。
刘爱梅见儿子经常吃馊饭,她很是心疼自己的儿子,于是,刘爱梅每天忍着一顿或两顿不吃,把粮食省下来给儿子吃。
从那以后,李新建每天晚上回家就很少在吃馊饭,而是吃的正儿八经的饭。殊不知,这是自己母亲给自己省下的,母亲不舍的吃,再把粮食省下来给儿子吃。
这样的儿子跟娘,在南门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榜样。人人都在向着他们学习,但是,他们唯一不知道的是,李新建他们家也有很多困难。他们家也过着经常饿肚子的生活,但他从不对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