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百味书屋 > 现代都市 > 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完整篇章

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完整篇章

排骨 著

现代都市连载

《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是难得一见的高质量好文,刘闪刘禅是作者“排骨”笔下的关键人物,精彩桥段值得一看:虽是君臣,却如亲朋手足一般畅聊了很久。对姜维的计策,刘闪没有明确地表示赞同或反对。不过,刘闪已经同意了姜维的长远计划,只是没有亲口说出。……次日,崇德殿。“卫将军姜维,文韬武略,胸有大志,勇夺三城。今,升任姜维为大将军,掌全国兵马,秩万斛,假黄钺……”“报……”“陛下!吴国以陆逊为主将,孙韶、张承为副将......

主角:刘闪刘禅   更新:2024-05-12 09:11: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刘闪刘禅的现代都市小说《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完整篇章》,由网络作家“排骨”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是难得一见的高质量好文,刘闪刘禅是作者“排骨”笔下的关键人物,精彩桥段值得一看:虽是君臣,却如亲朋手足一般畅聊了很久。对姜维的计策,刘闪没有明确地表示赞同或反对。不过,刘闪已经同意了姜维的长远计划,只是没有亲口说出。……次日,崇德殿。“卫将军姜维,文韬武略,胸有大志,勇夺三城。今,升任姜维为大将军,掌全国兵马,秩万斛,假黄钺……”“报……”“陛下!吴国以陆逊为主将,孙韶、张承为副将......

《穿成阿斗,打造千古盛世完整篇章》精彩片段


“陛下,自三分天下以后,甚至在这之前的很多年,我大汉的基本计策是“联吴抗曹”,末将的“二分天下”之策,核心却是“拒曹灭吴”!”

“继续,说下去!”

“陛下,在末将看来,“二分天下”之策可分三步完成:其一,以一员强将坐镇汉中,使曹魏不敢轻易来犯;其二,牢牢地控制住荆州,因为这是一条重要的通道,北可拒曹魏,东可拒吴国,如此一来,蜀中自然太平。”

姜维见刘闪没有反对,于是接着说道:“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不停地袭扰吴国,削弱其国力!在适当的时候,以重兵一举攻克吴国南部的交趾、珠官、高凉(公元218年孙权置此郡)、苍梧四郡,如此一来,荆南四郡,甚至整个荆州便垂手可得!”

“只要我走好这三步,荆州一得,吴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至此,“二分天下”就算成功,我就可从汉中、襄阳、寿春三路北上伐魏,天下可定!”

姜维的计策很是大胆,也有可行之处。然而,刘闪却有顾虑:在刘闪知道的历史中,历朝历代的北伐,几乎都以失败告终!

无论是天纵奇才的诸葛亮,还是宋文帝时的元嘉北伐、刘裕、祖狄周世宗、宋太宗、宗泽、乃至太平天国的北伐,无一例外都是失败!唯一成功的,似乎只有朱元璋的北伐。

反观自北向南的战争,那就是另一番景像:秦始皇扫清六合、宋太祖平定四海,元人覆灭大宋、清兵马踏南朝,包括近代的华夏内战,都是由北向南,一气呵成,势如破竹。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极其复杂,仅以“气候”因素来看:北方人比南方人耐寒!如果由北往南打,越打越暖和,而从南往北打,一到冬天就得回师!

刘闪对姜维的大计未做回应,却说着不相关的话题:“姜将军,我大汉为了广积粮草,正在“精兵简政”。目前,国内只剩十余万精兵,其中两万驻守汉中;朕,最多只能给你八万兵马!”

“陛下,末将的二分天下之策,一统天下预计需要十年;其中灭吴、伐魏各需五年。如今,汉中有魏延、马岱和王平三员大将驻守,可保万无一失,第一步,已经基本完成。”

刘闪未置可否,姜维又说道:“陛下,在我大汉没有足够的实力之时,最近一到两年,绝不能占领荆州!我只需以少许的兵马,在建平、宜都两郡适当骚扰,其间或战或不战,不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以消耗吴国的兵力和国力为主;若是提前占据了荆州,必会引起曹魏的注意,“二分天下”之计,很可能因此失败!”

“姜将军,关索率军六千,正往南中平乱;待南中一定,朕将在南中施行鼓励生产的轻赋税政策,或许能筹备更多的粮草。”刘闪云淡风轻地说道,仍没有明确地表态。

“陛下,这正好与“二分天下”之策不谋而合!”姜维欣喜地说道:“如果南中稳定,南人心向大汉,两到三年内,必能集结大量的粮草和数十万精兵!并且,这不会引起东吴和曹魏的注意!等到时机成熟时,我可从牂柯、永昌和兴古方向东出,要夺取荆南四郡和桂林、交趾等地,这就易如反掌!”

在以前,刘闪一直以为姜维是“战术级”的将才,直到才发现,他竟然是“战略级”的国之栋梁!在军事上,朝中众臣,无人可比!

现在的姜维正好32岁,而刘闪27岁,两人虽是君臣,却如亲朋手足一般畅聊了很久。

对姜维的计策,刘闪没有明确地表示赞同或反对。不过,刘闪已经同意了姜维的长远计划,只是没有亲口说出。

……

次日,崇德殿。

“卫将军姜维,文韬武略,胸有大志,勇夺三城。今,升任姜维为大将军,掌全国兵马,秩万斛,假黄钺……”

“报……”

“陛下!吴国以陆逊为主将,孙韶、张承为副将,率军十万,正往秭归进发!”

“陛下,陆逊乃吴国名将!他领十万大军前来,这该如何是好?”

“陛下,应速派使臣,出使建业,与吴协商结盟!”

“陛下,末将即刻前往秭归御敌!请陛下恩准!”

“甚好!请大将军再领一万八千兵马,即刻前往!”

“诺!”

刘闪考虑到吴军势大,担心姜维的长远大计有失,略加思索后令道:“传朕口谕:封魏昌为平南将军;封魏容为平北将军;加封张翼为后将军;令三将各领三千兵马,即刻北上,协助魏延镇守汉中。”

“诺!”

刘闪寻思着,加上原有的兵马,汉中已有三万五千兵卒,若是魏延严格遵守“只守不攻”的方针,汉中咽喉绝不会有半点闪失。

散朝后,刘闪又命人把姜维的老母、妻子柳氏和女儿接到宫中,要求以皇后之礼待之。

这些种种,足以看出刘闪的雄心壮志,足以看出他对姜维的支持。这些支持,远比口头上的认同,或是一道圣旨,更能让姜维安心。

昨晚,刘闪做了个梦,梦见自己还在推着板车,搬砖糊口;早上醒来,刘闪满脑子都是板车上的砖头,顿时茅塞顿开,一个“不要脸”的计划涌上心头,立刻命人召来孟光。

这个年代没有基础工业,造不出冰箱、彩电、汽车等消耗品,刘闪自然想到了房子!

正如大司农孟光担心的那样,老百姓卖掉手中的余粮后,手上有了铢钱,只有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把手上的铢钱换成其他物品,他们才会继续努力地种植粮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陛下,在我大汉,九成以上的百姓住所,都是用泥土或篱笆围成的茅屋。”

“另外,近年征战不断,各地的许多砖窑已经废弃,青砖或灰砖极其难寻,并且价格极高,普通百姓,就算劳作几十年也买不起几块砖!”

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刘闪欣喜地说道:“孟大人,若是百姓手上有了铢钱,若是青砖的价格合理,百姓还会安然住篱笆围栏?还愿意住泥坯茅屋?”

“陛下的意思是……”

“既然青砖难寻,朕可用牛皮制成传送带,再以大型水车为动力,兴建一个大型的“国营砖窑”,生产廉价的青砖,咱用砖头骗走百姓手上的铢钱!”

孟光理解刘闪的计划,却不知道如何建大型的砖窑,刘闪却来了兴致,按自己小时候见过的砖窑构造,在粗糙的黄纸上不停地勾画着。

不多时,砖窑的结构跃然纸上,刘闪解释一番后,孟光也赞不绝口。

“陛下,该用早膳了!”徐才人见刘闪停了下来,赶紧提醒道。

刘闪注意到徐才人身上美艳的汉服,赶紧询问孟光。

“陛下,普通百姓所穿的衣服,多是自家搓出来的麻织布,富户、官宦、皇室或门阀世家,用的则是精棉、丝帛、锦锻等上等织物。”

孟光说到这里,稍顿了一下后说道:“陛下,按礼制,普通百姓不能穿丝织布料,百姓衣服的颜色,也有诸多的禁忌。”

“孟大人,若是不限制百姓的着装,百姓手上有了铢钱后,他们会穿这样的衣服么?”刘闪指着徐才人美艳的汉裙,期待地问道。

“陛下,如此的华丽衣服,象征着尊贵的身份,若是不加限制,百姓必然乐意购买!”孟光肯定地说道。

“孟大人,若是我开办一个染织工厂,专门生产各种材质和花色的上等布料,用布匹些骗走百姓的铢钱,应该能行吧?”

孟光略加思索,郑重地点了点头。

或许很少人知道,汉代的丝织染色技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不过,在先汉的鼎盛时期,这些布料全部出自未央宫下属的“暴室”;当前,这些布料则出自于少府下属的“东织”和“西织”;民间并没有这样精湛的染织工艺!

刘闪确信:如果允许普通百姓穿丝帛绸缎,如果市场上能买到上好的布料,如果百姓手上有了铢钱,他们必会疯狂地购买!

至此,由宫中的东织、西织牵头,成立国营的“染织工厂”,已经进入了刘闪的计划中。

当然,不论是兴建砖窑还是染织工厂,都不会违反诸葛亮的遗训,朝中众臣也难以反对和阻挠。

刘闪实在饿极了,与孟光享用早膳的时候,他注意到盘中的酥饼,又有一个奇思妙想诞生!

不过,这段时间粮草没有富余,只能过段时间再考虑了。


成都城,南门。

刘闪携二百骑来到城下,门口列阵的年轻小将赶紧行礼相迎。

“陛下,末将救驾来迟!陛下请先入城,追兵我自挡之!”

“将军辛苦!对了,魏将军在哪?”

“回陛下,家父正赶往五成县捉拿刘莲!”

“甚好!想必你就是魏昌吧?果然虎父无犬子!”刘闪夸赞一番后问道:“魏将军……他……真是受吴太后之命返回?吴太后如何能调动魏将军?”

“陛下,叛军已兵临城下,请陛下回城中暂避!待击退叛军后,末将定当详细禀明!还请陛下恕罪!”

“好!有劳将军!朕就站在这城头,坐看将军杀敌建功!哈哈哈!”

刘闪爬上城头时,盾牌手、长枪兵已经前出摆好阵势,后方的几百名弓箭手也拉满了弦。

那队黑衣骑兵靠近南门后,似乎发现情况不妙,未及细问就仓惶退去,魏容引着五百骑兵尾随掩杀,这队黑衣骑兵瞬间就被击溃,叛将泠齐也被魏昌擒回。

少时,广都方向又杀回一队步卒,领兵者正是魏延。

“陛下,末将救驾来迟!请陛下恕罪!”

“此次平叛,魏将军功不可没,何罪之有?”

刘闪让魏延起身,又问起自己疑惑的那个问题:“魏将军,你真是收到吴太后的秘信返回?”

“陛下,确实如此!末将不敢欺瞒!”魏延正色说道:“吴太后在信中,详细罗列出各路叛军的驻址、兵马数量以及幕后的统领,末将不敢延误,所以星夜赶回。”

“魏将军,你……就不担心吴太后信中有诈?”

“陛下,吴太后获悉叛军之事后,她担心刘永、刘理谋反之事让陛下介怀,担心陛下不相信她,这才以秘信命末将赶回!”

“吴太后并无兵权在手,仅凭一封书信,你如何能相信她?”

“陛下,吴太后确无兵权,但她手上有半个兵符!”

“兵符?什么兵符?”刘闪疑惑地问道。

“陛下,当年先皇驾崩时,曾交给末将半个兵符,可以随时调动一万兵马,末将正是凭这个兵符,才顺利通过剑门关和阳平关;先皇多次嘱咐末将,务必听命于另一半兵符的持有者!”

“魏将军连日赶路,多有辛劳,可回城中暂且歇息,朕必有厚赏!”

“此乃末将份内之责,不敢奢求封赏!”

“在我大汉,灭国、救主、斩将、夺旗、先登,此五皆为大功,朕必有重赏!”

“陛下,请恕末将直言:此次大功应属吴太后,末将必不敢受!”

魏延如此说,刘闪心头万分复杂。

刘永、刘理毕竟是先皇的亲生儿子。当初,吴太后可以默许这两个儿子篡位,却容不下外臣刘莲的谋反。

正如魏延所说,如果吴太后将刘莲谋反之事直接相告,刘闪很可能不会相信。在这种情况下,她只好动用先皇留下的半个兵符。

由此可见,吴太后对先皇还是非常忠心,不愿让他大半生打下的基业落到外人手上。

崇德殿。

“陛下,叛贼刘莲、张秀、王安、泠齐等人皆已被擒,请问该如何处治?”

“全部斩首,诛三族;魏昌、魏容各赏钱十万铢,封四安将军,县侯爵。”

“陛下,此次能剿除叛匪,吴太后……”

“此次魏将军带回的一万兵马,就留驻成都,再调汉中守将张翼回成都镇守;吴太后寿辰在即,朕亲自去接她回宫,散朝!”

此次的叛乱中,刘闪假意外逃永安,各路叛军皆被诱出;在宿卫兵的秘密监视下,暂未发现朝中众臣与他们有关联。

马车上,刘闪又陷入了沉思。

近段时间,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发生了两次叛乱,在刘闪看来,“成都空虚”只是原因之一,就算在成都驻守重兵,也只能威慑一时,治标不治本。

刘闪认为,能轻易地发生叛乱,这与大汉当前的“募兵制度”和“郡守”制度有很大的关联。

自秦代开始,全国实行郡县制,汉代延袭了这一制度。现在,全国共分为13个州,每个州各有一名朝廷派遣的刺史;州下设郡,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称太守或郡守;郡下设县,一般称为县令;

在县以下并无行政机构,就靠地方的乡绅、宗族族长进行自治,因此,古代有句话叫“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就是这个道理。

这种州、郡、县的行政管理方式,与一千多年后的省、市、县并无太大区别。不过,这个时代交通不便,行政效率低下,通讯不畅,各郡的最高长官“太守”就很容易大权独揽,形成割据势力。

在平时,负责监察工作的刺史,他们凭借特殊身份还可以震慑太守。可到了国家动荡的时候,地方上一手遮天的太守往往就不受刺史约束,甚至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刺史与太守狼狈为奸,盘剥百姓的事情。

刘闪认为,正是因为这种弊端,造成了征兵上的漏洞。

现在国内的兵役制,主要是募兵和征兵为主,兼有谪兵、屯田兵、异族兵等等。

由于地方郡守独揽大权,在粮食征收、征兵募兵、军械生产等方面有很多漏洞,很容易造成地方上拥兵自重的现象。

另外,各个封地内的“王”、“侯”等势力,他们也有很大的特权,其养私兵的现象非常常见。上次刘永和刘理叛乱,以及刚刚平息的刘莲叛乱,都是地方拥兵自重形成的。

刘闪觉得,要彻底消除这个隐患,除了加强各州监察刺史的权利、削减各郡太守的权利之外,还应该施行后世那种军、政分开的政策,绝不能让地方郡守独揽大权,绝不能让人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拥兵自重。

刘闪正在寻找制度上的解决办法,一匹快马又送来前线的军情,从双方兵马的部署上来看,被困在夷水的吴兵“大势已去”。

在夷水,吴军的境况正如刘闪所料,陆逊仅存的三万多大军被围困在夷水北岸,在粮尽兵疲的情况下,拒险坚守已有多日。

因为这支吴兵粮草断绝,草根、树皮早就被饥饿的士卒挖来充饥,除了滚滚的夷水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可吃之物。

陆逊被围的消息由朱桓上奏孙权,孙权收到奏表后大为吃惊:如果姜维觊觎荆州之地,吴国几乎无人可挡!若曹魏此时南下,吴国恐有灭国的风险。

有鉴于此,孙权思虑再三,他首先令各郡严防曹魏,同时携右将军潘璋、左将军朱据、大司马吕岱、车骑将军朱然等将领,引五万大军直逼宜都。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