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得再买煤和木头,哥你去矿区找赵子龙,他是赵书记的儿子,在煤球厂保卫科,他有办法。”
“行,明天我顺路过去。正好该去那边儿村子取鸡蛋了。又能攒不少。”
说完就要出去找人,让林昭给拦下了,“吃了饺子再走,不急。”
白英杰就进屋,白婶子听见他们说话了,已经在锅里下了一锅饺子,让他和张向阳先吃。
俩人没啥吃足性,还一人干掉了三十五个!
放下筷子,白英杰去找回城知青卖货。张向阳去对面喊人帮着搭灶台。
赶以晚上十点之前,借着亮度很低的白炽灯,到底把两个灶和前院一铺窄炕给搭起来了。
这边儿白婶子母女都没走,孙婶子也留下帮着,把刚进的鸡货都收拾出来,锅也开好了,把肉放到锅里卤上。
加上老太太原来的两口锅,四口大锅,满满当当的也没有卤完一千斤的货,后半夜还得再卤一锅。
“林姐,我三点过来,赶早上能出锅。”
孙素琴眼里有活儿,跟着忙了几小时,林昭挺看好她的。
“行,晚上千千万万注意安全。”
孙婶子听了嘱啥接话,“没事儿,我起来送她。”
一个月二十块呢,送一趟太值了。
白婶子也跟着说,“我三点肯定能到。”
必须得好好表现呀。
金丽华多精啊,试探着问林昭,“昭昭,我能不能在面馆带着卖卤货呀?就按进价。”
那有啥不行的,在哪卖不是卖,“行啊。”
她是把配料都放到袋子里装好进锅的,相当于卤料包,汤里没散料,不怕别人偷师。
批发走量一点问题没有。
睡下的时候已经后半夜,胃里翻江倒海的,可是太累了,躺到枕头上就睡着。
三点钟迷迷糊糊的听到敲门声,起来,先吐了一阵子,差点儿把苦胆都吐出去。
收拾一下,把小米粥和鸡蛋给放到壁炉的小锅里熬上。
就出门带着白婶子和孙素琴忙。
白婶子把英兰带着了,“她在家也是闲着,来帮着烧个火,还暖和,比在家睡凉炕舒服。干完活儿在这边儿热炕上补个觉就行了。”
人家只说帮忙,没提工钱的事儿。
林昭也没提,先这么着吧,干挣不挣钱了。
她又不是做慈善,挣钱了好说,毕竟还有白英杰的面子在里面,她也不差一个月几块钱找个烧火丫头。
不挣钱想强买强卖给她,那可不行。
早上六点,白英杰带来十个知青,一人一辆自行车,还自备了一个绑在后座的带盖的盆。一人装上一盆卤货,定好了价,最贵的肯定是鸡腿,一毛钱一个,别的都按斤称,最贵的鸡翅鸡珍三毛一斤。最便宜的鸡架五分钱一斤。
卖去吧。
家里这边儿柜里摆上货,连着鸡汤豆腐串和茶叶蛋。林昭和孙素琴卖货,白婶子带着白英兰在院子里把厨具该洗洗该涮涮。
中午还给把饭做好。
一上午,那些知青有人回来两趟取货,下午差不多都回来至少取一次货,早早都卖完了。
一个个兴奋的跟打了鸡血一样。
那可都是钱。
前院林昭还教孙素琴和白英兰怎么拌鸡架。加土豆片和圆葱、木耳怎么回,料放多少拌出来味道最好。
三点多,就可以收摊。
盘了下账,批发出去的挣了二十三,零售挣了十九。
十八块钱的本钱,除了不能细算的调料、水和配菜,挣了四十二,翻了两倍多的挣。杂七杂八的都去掉,也能剩下至少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