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将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与村子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融入其中。
在识字算术的基础课程之外,她增加了许多实用的技能课程。
比如,在种植课程中,她详细讲解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种植技巧以及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在养殖课程里,教导孩子们如何饲养家畜家禽,如何保证它们的健康成长。
同时,手工制作课程则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学习竹编、刺绣等传统手工艺。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村子的历史和文化,增强他们对村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秦婳邀请村里的长辈们来到学堂。
老人们坐在讲台上,给孩子们讲述村子的起源、先辈们艰苦奋斗的故事以及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村子的发展历程。
在讲述先辈们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垦农田、建造房屋时,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敬佩和自豪的光芒,他们深刻体会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秦婳设立了别具一格的奖学金制度。
对于学习成绩优秀和在实践中表现出色的孩子,给予空间中的书籍、文具或其他实用的奖品。
这些奖品不仅是物质上的奖励,更是对孩子们努力的认可和鼓励。
这一举措如同星星之火,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学堂里的学习氛围日益浓厚。
每天放学后,孩子们不再像以往那样四处玩耍,而是聚在学堂里,或讨论问题,或练习手工,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着。
除了学堂教育,秦婳还积极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在丰收节时,她带领村民们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
活动现场,热闹非凡,人们身着盛装,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秦婳组织了各种传统的农耕比赛,如插秧比赛、收割比赛等。
在插秧比赛中,参赛者们站在水田里,手脚麻利地将秧苗插入田中,动作娴熟而迅速。
周围的村民们则围在田边,为他们加油助威,呐喊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通过这些比赛,年轻一代亲身体验到了农耕文化的魅力和艰辛,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
同时,秦婳鼓励村民们传承和创新民间艺术。
她组织村民们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如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