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叶轩魏忠贤的现代都市小说《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叶轩魏忠贤后续+完结》,由网络作家“昆吾”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小说《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新书正在积极地更新中,作者为“昆吾”,主要人物有叶轩魏忠贤,本文精彩内容主要讲述了:他穿越了,还成了大明那个即将要吊死在歪脖子树上的皇帝。看着已经陷入危难的大明,以及要夺走他江山的奸臣,他决定要做一名暴君!斩奸臣,屠建奴,收腹地,立新法,一切对抗他的人,他都一一铲除。西蕃,吐蕃,那不是他的大明果园吗?缅甸,安南,那不是他的大明粮仓吗?东南沿海,那将是大明渔场!——他不仅要一统天下,还要让大明永世长存!...
《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叶轩魏忠贤后续+完结》精彩片段
“奴婢魏忠贤,参见皇爷!”
魏忠贤一进暖阁,立刻就跪了下来。
听着自称奴婢,崇祯眼中闪过一道精光,王承恩眼中闪过一丝戏谑之色。
“忠贤,起来说话。”
“大伴,看座!”
“奴婢谢过皇爷!”
虽然王承恩搬过了圆凳,但魏忠贤依旧跪在地上,头紧紧的贴在地上。
“皇爷,客氏十八大罪行中,有数种牵扯到了奴婢,可奴婢都是万般无奈,
当时奴婢只是王才人的典膳,客氏是先帝的乳娘,看奴婢有几分‘姿色’,就拉拢奴婢,奴婢无依无靠只得委曲求全……”
咳……咳……
崇祯听闻魏忠贤说自己有几分姿色的时候,差点没将一口茶给喷出去。
“皇爷,茶太烫了,奴婢给您换一杯!”
王承恩反应极快,上前给崇祯轻轻的拍了后背,然后端着茶走了出去。
“忠贤,你继续说!”
……
“皇爷,有些事是奴婢做的,奴婢承认,可那是万不得已呀,咱们宦官是依附皇权的,陛下随时都能收走奴婢手中的权利……
奴婢愿意辞去东厂提督的职位,安心呆在皇爷身边、伺候皇爷!”
崇祯精神一震,这个剧情终于出现了,他穿越过来前看过的崇祯传上就有魏忠贤请辞东厂提督以避风头,来试探崇祯的反应。
崇祯为了稳住魏忠贤,没有答应。
“魏忠贤,朕要是想杀你,刚刚在皇极殿内,朕就不会将客氏拉到外面去拷打了,
当着那么多大臣的面,客氏的供词,加上大臣们的联名弹劾,朕就算是想保你都保不了。”
“你也不要惶恐,朕是相信你的,没有你,国库早就空了,哪有钱给辽东发军饷,建奴早就打进来了,你做的很好!”
“皇兄临终前就说了,一是善待中宫,二是忠贤宜委用,皇兄都这么相信你,朕自然是相信你的。”
“至于说辞去东厂提督,这种气话就不要再说了,好好干,朕亏不了你的。”
“多谢皇爷体谅,奴婢愿为陛下赴汤蹈火,死而后已!”
魏忠贤匍匐着的身体剧烈颤抖着,声音有些哽咽。
“行了,起来吧!”
等魏忠贤站起来后,崇祯继续道:“你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将北京城中的地主绅士、大臣勋贵们的家底给摸一摸,有什么罪证都收集一下,去吧!”
“奴婢领旨!皇爷放心,就算是这些大臣家里有几只耗子,奴婢都能查的清清楚楚。”
“这个朕相信,下去吧!”
等魏忠贤退出东暖阁后,崇祯从龙案中走到了门口,看着离去的魏忠贤的背影,久久出神。
过了好一会儿,崇祯才道:“大伴,将魏忠贤来东暖阁发生的事情暗中透露出去,过十天半个月再将他要查地主绅士、大臣勋贵的消息放出去,接下来就是咱们看戏的时候了。”
东林党最怕的是谁?不是皇帝,而是魏忠贤。
皇帝要动他们还得考虑影响、圣德等等。
可魏忠贤毫无顾忌,这些年构陷的大案、冤案还少吗?
魏忠贤不死,他们就要终日活在他的阴影之下,毕竟谁也不想哪天刚睁开眼睛,就被拉进了诏狱之中,然后抄家灭族。
所以,那帮大臣们为了自身,一定会疯狂的弹劾魏忠贤和阉党,到那个时候,舆论倒逼之下,白杆兵进京了,就是他收网的时候。
想到这里,现在的崇祯也不得不佩服朱由检,一登基就是各种封赏稳住了魏忠贤,趁着魏忠贤放下戒心的时候,一举弄死了魏忠贤。
当年17岁登基的他就有这种隐忍和心机,换做是前世的17岁少年,估计早被魏忠贤给弄死了,不得不说古人很早熟。
思索了一会儿后,崇祯回到龙案前继续翻阅着各种奏章。
而出了乾清宫的魏忠贤,一路出了龙光门,立刻就没有了之前在东暖阁内的奴颜婢膝的模样,恢复了不可一世的表情。
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就立刻迎了上来,低声急切道:“尚公,怎么样?”
“废话,要是有事,我还能这么走下来?”
魏忠贤接过一边小太监递过的茶水:“没事了,皇爷还是很信任我的,没有同意我的请辞,还拿了先帝遗诏说事,
最后还让我查查京城地主绅士、大臣勋贵的底子,要是不相信我们,会将这个任务给我们吗?”
“不过,新帝登基,我们最近还是要收敛一些,别被东林党抓住了把柄,若是再接二连三的弹劾我们,陛下就算是有心想护我们,但为了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可能也会对我们动手。”
“明白了,我会让下面人最近老实一些。”
“嗯,不过我们也不能全部相信陛下的话,主动权还是得抓在我们手中,让你挑选的美女赶紧准备好,给陛下送去,让陛下分分神,别忘了迷魂香。”
“已经差人去找了,这事急不得。”
“行了,抓紧着点,司礼监这边你盯着点,我去东厂,东林党这群王八蛋竟然敢弹劾我,本厂公非得整死他们。”
……
宫外,随着朝会的结束,朝堂上发生的事情也传了出去,钱谦益等人的死自然也被传了出去,立刻就在京都引起的轩然大z波。
江南会馆,地处北京城西,没有王府那么豪华,但内部却是曲径通幽,算是繁华的北京城中一处幽静的地方了。
此刻,会馆内的大厅内坐着数十人。
“昏君,大明最大的昏君,竟然杀了说真话的言官!”
“客氏死有余辜,可陛下这是什么意思?袒护魏忠贤吗?这是还要再重用魏忠贤吗?”
“诸位,钱公就义了,我等今后该如何自处?”
……
“安静!”
首座上的一人低喝了一声,大厅瞬间安静了下来,众人看向首座的人。
“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再去争论已经毫无意义了,陛下杀了钱公等人的理由是,用言语威胁陛下,这点说到哪里都是钱公等人的错。”
看着众人想要说话,为首之人摆了摆手:“但是钱公等人弹劾的是事实,也提交了证据,陛下杀了敢言之人,这也是事实,以后谁还敢进谏?”
“你们只需如此……”
一众人听完连连点头,随后离去。
东暖阁内,崇祯一直批折子到快晚膳的时间,王承恩才道:“皇爷,李大人来了。”
“让他进来。”
“本职工作都没有做好,你去操心兵部的事情。”
“驿站裁撤了,边关、各地公文、急报如何传送?”
“朝贡礼节、藩属国来京城朝贡如何接待?”
“裁撤的驿卒该如何安置?驿站又该如何自处……”
“做事情都不用脑子想,都拍屁股决定吗?”
崇祯怒了:“别以为朕不知道,你养了个小妾,结果你正妻通过驿站来京知道了,你不反思自己过错,倒是怨恨起驿站来了。”
此言一出,毛羽健心中顿时我艹了一声,此等私密之事,只有几个当事人知道,皇帝是怎么知道的。
其他大臣也是愣住了,他们都没有想到这位毛御史竟然还有这种香艳之事,亏的他们还以为是为国为民,原来是私愤。
“来人,将毛羽健拖出去砍了!”
“将刘懋也拖出去,廷杖二十!”
殿外的锦衣卫立刻将毛羽健拖了出去,大殿内只有毛羽健求饶的声音在回荡着。
崇祯彻底的炸毛了,白水那边六千人就有一成的驿卒、逃卒等等,这要是将驿站裁撤了那乐子就大了。
十万的驿卒中哪怕有十分之一加入民变之中,那朝廷就得出动十万军民去围剿。
外有强敌环伺,抽调九大边军不现实,指望府军,大明就完了。
驿站的任务极重,身体素质绝对是普通难民的数倍,驿卒战力不如边军,但起码能与卫所军不相上下了。
“诸位大人,还有没有上奏的?”
听见崇祯的问话,再加上刚刚毛羽健的事情,众大臣连忙回应道:“臣等无本再奏!”
“你们既然无本,那朕这里倒是有一件事情请诸位爱卿听一听!”
“曹思诚,你身为督察院左都御史,你来说说,北京外城的难民到底怎么回事?”
不止是曹思诚懵了,大臣们都懵了,天子脚下哪来的难民?
曹思诚很是聪明的没有辩解,立刻跪了下去,道:“臣……臣不知道,臣这就去彻查!”
“不用了!”
崇祯懒得跟他们扯:“朕可以告诉你们,这些难民都是从陕西来的,陕西大旱,颗粒无收,依旧各种杂税,以至民变,
现在整个陕西境内有十数处民变,最严重的白水县已然聚起了六千余人,其中一成是驿卒、逃卒。”
众大臣这才知道为什么毛羽健提到裁撤驿站皇帝会如此暴怒了,这简直是一刀捅进皇帝的心里去了。
提到这个,崇祯就想将这群大臣们拉出去全部砍了。
这场民变处理不好,很可能就颠覆了大明王朝,可这群大臣们此刻竟然还在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来吵去。
督察院左都御史曹思诚下意识道:“这不可能!”
“不可能?你是在质疑朕吗?”
“要不要朕给你找几个难民来当廷对质?”
曹思诚猛然一个哆嗦,立刻跪了下来:“陛下,臣不是这个意思,如果陕西境内发生此生此等事件,陕西巡按御史为何没有上报?”
“陛下,内阁也没有接到陕西巡抚胡延宴的天灾奏疏、三边总督也没有上报民变之事!”
内阁辅臣张凤来也站了出来,这事儿太大了,他必须得将责任给摘出去一些。
“王承恩,念给他们听听!”
王承恩立刻上前,将陕西巡按御史吴焕的奏折念了一遍。
“黄立极,施凤来、李国普、张瑞图等刚入内阁不知道,情有可原,你是天启六年九月入阁的,这份奏疏是今年八月份上奏的,你总不会不知道吧?”
“皇爷,张小公爷给了,奴婢没敢要!”
“没要?”
崇祯愣了一下:“下次再有人塞银子,你就收了,这群人有的是钱,不要白不要,积少成多,也能补贴内帑。”
“顺带看看谁出手最大方,给朕记下来,朕有用!”
王承恩懵逼了,怎么也不相信这话是崇祯说出来的。
崇祯可是皇帝呀,支持下属收钱,这简直有损皇家威严,皇家的脸还要不要了?
可崇祯不这么想,原来的崇祯要面子,从大臣们借钱、原本能南迁的,结果因为面子错失良机等等,不胜枚举。
他可不是原来的崇祯,从二十一世纪来的人,啥没见过?
面子是个啥?能当银子用,还是能当粮食吃?
“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你应该有分寸,下去吧!”
王承恩退了出去,站在暖阁外一脸的懵逼,崇祯给他整的不会玩了。
暖阁内,崇祯拿过一张纸,沉思了一会儿后,提笔就在纸上写了几个名字。
这几个人就是十七年后与方正化一起战死的,分别是故司礼掌印太监高时明、司礼秉笔太监李凤翔、提督诸监局太监褚宪章、张国元四人。
崇祯这人政治能力虽然不咋地,但一手书法绝对在明历代皇帝中排进前三,遒逸、秀润。
沉顿了一下后,崇祯又写下了一个名字——高宇顺
他是崇祯时最后一位司礼监掌印太监,在李自成围京时就给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旁边还点燃了火堆。
他对身边的小太监说,若城破,他就跳进棺材,宁愿被火烧死也绝不投降,结果城破时果真如此。
这些人在历史上的记载,虽或多或少有些瑕疵,但对大明和崇祯是绝对的忠心耿耿,否则也不会死战不降了。
待时机成熟后,都可以成为信任的人。
“皇爷,午膳的时间到了!”
崇祯正准备整理明朝存在的隐患的时候,王承恩进了暖阁,崇祯只得停下思索,朝着乾清宫中殿走去。
进了中殿,一张长桌上摆了十数道菜,每一道都很精致。
“皇爷,今日的午膳十二道菜,分别是胡椒醋鲜虾,烧鹅,火贲羊头蹄,鹅肉巴子、咸豉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野菜!”
半个时辰后,崇祯回到东暖阁,心中吐槽史书的不靠谱。
都说崇祯节俭,这一桌子菜比其他皇帝是少了很多,其他菜的不说,就说最后一道野菜,说是崇祯为了尝试老百姓吃的饭菜,特意让下面人做的。
刚才他问了一下王承恩,王承恩的回答让他很是无语。
具体的做法是将野菜放进鹅的肚子里,用汤水煮着,再用酒洗,最后要人参和鹿茸搅拌野菜一起吃。
这特么的还是野菜吗?
这还叫体验百姓疾苦?
哪个百姓家能这么吃?
特么的简直就是离大谱了。
但是……真特么的好吃呀!
在东暖阁睡了半个时辰后,崇祯继续整理明朝存在的隐患。
凝神静思了近半个时辰,才提笔写下一行字。
这行字若是被其他人看见估计要被吓死,因为赫然写着「明朝灭亡十大问题总结」。
一、商人道德的失控;
二、三线作战的拖累;
三、小冰河期的天灾;
四、摧毁一切的瘟疫;
五、没有底线的党争;
六、军阀割据的形成;
七、军人道德的沦丧;
八、毫无廉耻的文人;
九、统一战线的失败;
十、专制力度的不足;
这十项问题是他目前能想到的了,每一项都不会对大明造成毁灭性打击,但十项叠加在一起,以原来崇祯的能力,结局已经注定。
还有诸如太监专权、特务政治、内部腐败等原因,崇祯并没有列进去,这些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细究起来就是扯淡。
特别是太监专权,明朝宦官的权利是依附皇权的,又没有军权,想要哪个太监死,也就是一道圣旨的事。
魏忠贤那么牛逼,崇祯上台两个多月就被弄死了,连带其党羽也都被一网打尽。
这十大问题中,在崇祯看来,着重应该解决商人道德的失控、三线作战的拖累、没有底线的党争和军阀割据的形成这四项了。
例如商人道德的失控。
马克思在原始积累中描述道:一有适当的利润……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甚至叛国。
这一点在明末展现的淋漓尽致,八大晋商不仅和建奴进行贸易,提供各种违禁物资,还会作为建奴的耳目,刺探军情等。
想到这里,崇祯将八大晋商重点圈了起来,在他眼中这可是一大笔的横财。
第二、三线作战的拖累,后金集团、李自成集团、张献忠集团等,西方列强在南方也虎视眈眈,蒙古劫掠一直未停,整个国内就是一个大窟窿,拆东墙补西墙。
第三、党争,崇祯继位后,党争达到了巅峰,凡对手赞成的,东林党就反对,凡是对手反对的,东林党就赞成,毫无底线,为自身利益置朝局不顾。
第四、军阀割据,前期还好,后期就是有兵就是大爷,给钱就动,不给钱一切免谈,听宣不听调,诸如后期京城被围,左良玉手握八十万兵马,也不去勤王救驾。
每一项问题后面都写了数个名字,崇祯每写一个名字,心中怒气便增加了一分。
坐了好一会儿之后,崇祯又在纸上写下了宗室两个字。
“这笔账,咱们慢慢清算!”
搞完这些,崇祯长长的出了口气,还好现在是天启七年,这要是穿越到了崇祯二年,他什么都不用干了,直接自挂东南枝好了,哪还用总结经验。
因为崇祯二年是整个大明最后的转折的点,首先是崇祯元年陕西大灾的延续,全国大饥荒,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其次,陕西的邮差李小哥揭竿而起了,第三,发生了三场兵变,
最后则是后金皇太极率领八旗精兵,绕道蒙古,避开了明军的宁锦防线,从长城隘口突入关内,攻占遵化重镇,兵锋直逼北京。
史称己巳之变,这一次战争,直接导致了数名高级将领死亡,直接改变了明朝辽东地区的军事、政治、人事形势,间接的减轻了农民起义军的压力,导致起义军实力的增强。
看着窗外,天色逐渐暗了下来,王承恩掌灯,整个东暖阁内烛光跳跃,瞬间亮了许多,但温度也随之升了起来。
这还好是小冰河时期,气温普遍低一些,否则这九月份这么点真的要热死了。
看着龙书案上微微跳跃的烛光,崇祯感叹了一句:“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
“皇爷,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求见!”
“让他进来!”
崇祯将写好的东西用折子盖上,田尔耕就进来了:“臣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参见陛下!”
“陛下,京卫三大营各军主将身穿盔甲全部于酉时三刻从前门进入英国公府。”
崇祯听完,双眼眯了一下。
这么不加掩饰的招各军主将入府就是在向皇帝示威,京卫是我的,我有控制权。
否则,军中各种事宜那就在军营解决了,干嘛还要去私人府邸呢。
“陛下,需要臣打探一下他们聊了些什么吗?”
“你在教朕做事?”
声音之大和急切,瞬间让暖阁内的王承恩、李若涟跪了下来。
崇祯起身,快步走到挂有地图的墙壁前,看着密密麻麻的标注,眉头轻皱。
“李若涟,从忠州到北京,若是有六百里加急的公文传递,会从哪条路走?”
听着皇帝的问话,李若涟心中猛然一惊,六百里加急只有地方发生重大变故时才能启用,如紧急军情、特大天灾等。
难道四川忠州发生变故了?
来不及多想,李若涟立刻道:“陛下,六百里加急走的是驿站,从忠州出发,必须要经过陕西,只有这么一条路;
从陕西开始,有两条路,一条是经过潼关到卫辉府、真定府进入北京,
另一条则是从平凉府进入兰州,然后走宁夏、大同、宣府进入北京,但这一条会远上数百里。”
身为锦衣卫的千户,对全国的驿站的路线图再清楚不过了,也走过太多次了,因此,崇祯一问就立刻回应了。
“若涟,让你的心腹,带一百户锦衣卫分别在两条路线上,离北京五百里外的驿站上驻守,截住所有从四川沿路入北京的六百里加急公文,其余的放任不管。”
“臣领旨!”
“对了,顺便调查一下司礼监的司礼系笔太监(秉笔太监的跟班)李永桢,朕要的是实锤的证据,一旦亮出证据,没有任何人能挽救。”
李若涟退出东暖阁后,脸色平淡,实则内心欢喜。
他从这位少年皇帝身上看到了大明的希望,各种安排详细之极。
他现在就是要去找田尔耕,接手调查周奎的事宜,这是皇帝的安排。
皇帝找他总得有个理由吧,至于田尔耕等人信不信,那就不是他能决定的了。
走了几步后,李若涟突然愣在了原地,脑海中闪过一个可怕的想法——皇帝调白杆兵进京了。
再结合让他调查锦衣卫的事情,他能敏锐的察觉到皇帝要搞事情了,到底是对阉党还是东林党,或者两者一起就不得而知了。
无论是哪一方,朝堂就要清明了,大明还有救。
这个念头只是刚出现,李若涟就立刻将其扼杀了,这事牵扯甚大不是他能参与的,他必须得加倍小心完成皇帝交代的事情。
出了差错,他就是大明的罪人。
看着离去的李若涟,崇祯皱着的眉头舒缓了一些。
以前的崇祯在干掉了魏忠贤以后被东林党给忽悠瘸了,东林党说锦衣卫干了很多丧尽天良的事情,再用恐被朝官百姓厌恶,不得民心。
崇祯这位年少的帝王竟然信了,从此锦衣卫形同虚设,悬在文官头上的利剑消失了,东林党势力越来越大,反过来刁难皇帝,以下犯上。
更重要的是没有了锦衣卫、东厂这些情报机构,他就成了睁眼瞎,以至于百官欺上瞒下。
袁崇焕擅自斩杀毛文龙就能看出来,崇祯的权威已经逐渐消失。
再有一点是,锦衣卫个个都是好手,虽然战力可能不及关宁铁骑,但绝对比地方府、卫军战力要强。
以一当十有些夸张,但训练的好,以一当三问题不大。
掌控了锦衣卫,皇宫才真正的安全。
所以,崇祯才会急于掌控这么一支力量,
一个月后,秦良玉的白杆兵进京,就是重组腾骧四卫和锦衣卫的时候。
到时候,白杆兵、御马监腾骧四卫、锦衣卫,三股力量在手,腰板就硬了,他就能放开手脚做一些事情了。
不做则已,一旦动了,那就是雷霆之力,任何人都无法阻挡。
但前提是得有钱,所以他刚刚让查李永桢。
李永桢也是个狠人,五岁自宫,进宫后伺候皇后,随后得罪了明神宗,被关押十八年,出来后依附魏忠贤,一月五连升,成为司礼系笔太监。
你想想,别说是明代了,就算是现代被关了18年,出来后不得缓上一两年的,可这货出来就特么的直接起飞。
魏忠贤斗大的字不识一筐,李永贞与王体乾共同为魏忠贤更改内阁票拟,后被崇祯诛杀,其他财产不计,光现银就有29万两。
以当时的锦衣卫的作风,肉过手留油,肯定都截流了一部分,崇祯现在期待到底能抄出来多少。
他让李若涟查李永桢,一是抄的钱,二是震慑魏忠贤,三是安插自己的心腹进去。
现在是局已经布下了,静待一个月后收网了,至此,崇祯心情才算是放松了许多。
宫内这边搞得差不多,现在还有两件事情,一是如何搞死客氏,二是搞死几个六部九卿的人,好为孙承宗等人入阁做准备。
弄死客氏这件事情,事关重大,一则是她的身份的特殊,二则是和魏忠贤不清不楚,贸然动她,容易出事。
客氏,名为印月,又名巴巴,十八岁入宫为朱由校的乳娘,姿色妖媚,为人狠毒残忍,生性淫z荡。
传闻朱由校大婚之前,她就已经‘先邀上淫宠’了,被天启帝封为奉圣夫人。
魏忠贤为了切权,花了500两银子搬了一桌六十道菜的酒席,客氏想利用魏忠贤巩固自己的地位,魏忠贤则是想获取天启帝信任,于是两人一拍即合,狼狈为奸。
朱由校三个儿子以及他自己的死,都是出自这两人之手。
反正,这事不能他主动提出,得找其他人提,他顺势去解决。
自己皇兄刚死大半个月,现在就主动对他亲自封的奉圣夫人、魏忠贤的对食对象动刀子,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相比客氏这件事情,六部九卿的事情会更难一些。
六部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职级上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没有谁更重要谁更差之说,要结合现实情况。
崇祯的手指有规律的敲打着。
和平时期,举国太平,礼部和工部比较重要,礼部掌管掌典礼事务、全国教育、外国往来、科举考试等等。
特别是科举考试,主考官一般都是礼部尚书出人,在出任主考官的时候出来的进士都可以说是自己的门生,官场讲究师生关系,运用的的好,这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因为最终的任命还是在吏部手上。
而工部则是管全国的工程,和平时期,修桥铺路、建设宫殿居多,这个时候他们是最重要的。
战时,兵部和户部则是最重要的,其他朝代兵部掌武职选授、处分及兵籍、关禁、军械、驿站等兵务,无权调兵。
但明朝因为外患最严重,北边从北元到瓦剌、鞑靼,后来又有倭寇、女真、农民起义等等就没消停过。
而户部则是管的比较多,但总结出来就是一句话——掌管天下钱粮,其他部门再牛逼,官员要不要俸禄?干活要不要银子?
没钱、没粮,一切都是白搭。
相比之前的四部,主管天下刑政,审定和执行律例的刑部则是就不是那么的重要的,这一点在明后期特别明显。
而六部中,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乱时期,唯一的老大就是吏部,吏部掌管全国文系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
最重要的是负责办理京察、大计,能直接判四品以下官员的政治生命,权力极大,吏部尚书能对抗内阁首辅。
要知道,皇帝除皇帝亲军、内廷等除外,是无法直接任命朝廷官员的,吏部不同意,皇帝都没有办法,当然了,明太祖和成祖除外,那可是两个狠人,不听话直接拉出去砍了。
“其他几部都先等等,得先将兵部给拿下!”
梳理完了六部的职责后,崇祯有了决定。
拿下兵部有两个原因,其一,兵部尚书崔呈秀是魏忠贤的阉党“五虎”之首。
其次,兵部已经架空了五军都督府,京师周边的二十一卫等皆归兵部辖制,他后期想要改革军队,就一定绕不开兵部,不如直接弄死。
阉党和东林党是死对头,自己想弄死阉党的崔呈秀,东林党应该会很开心。
舞台他已经给东林党搭好了。
静待明天的朝会!
“围起来!”
“胆敢反抗,杀!”
铿……锵……
众锦衣卫长刀出鞘,在阳光下明晃晃的扎眼睛,瞬间让吵杂的广场安静了下来。
“你是谁,我们是……”
“来人,拖出去,掌嘴二十!”
李若涟怒喝一声,两名锦衣卫上前,跟抓小鸡一样的将出声的人拖了出去,随后朝着嘴巴扇了下去。
李若涟手下的锦衣卫不同其他千户下的锦衣卫,个个都是虎背熊腰,手掌跟蒲团一样,一巴掌下去,出声的人就惨嚎了起来。
此等惨样被其他学子看到了,有数人忍不住又出声。
李若涟也不惯着,有一个算一个,直接抓了就打。
有功名在身又如何,有陛下撑着,谁怕谁呀。
数十个学子打完后,躺在地上哼唧着,一是疼的,二是如此公众场合被打羞耻的。
被数百锦衣卫长刀指着,这群上可骂天子,下可骂小摊小贩的读书人慌了神,想出声但看着地上躺着的数十人又不敢动。
等待是漫长的。
不知道过了多久,一阵整齐的步伐从远处急促而来,隐约夹杂着兵器与盔甲的碰撞声。
整个国子监被戒严了。
又过了一个刻钟后,骚动再次传来,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远处龙旗招展。
看热闹的、数百学子心中一惊,皇帝来了。
果然,心中想法刚落,便听见尖锐的陛下驾到的声音,众人齐刷刷的跪下,连那些躺在地上哼唧的学子都不例外。
山呼海啸般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响起。
崇祯下了龙撵,方正化和李若涟护在左右,扫了一眼后便走到了数百学子面前,冷冷的盯着众学子。
“除了集会的学子,其他人都起来吧!”
跟过来的大臣们一听崇祯的话,立刻就升起‘这群人’完了的念头,跪着的数百学子也是心中猛的一突。
“谁组织的集会?”
“学生海盐县贡生钱孺林参见陛下!”
“为何要集会?”
到了这份上,钱孺林也豁出去了,一咬牙,站了起来朝着崇祯怒吼了起来:“为钱公等人鸣不平,劝陛下亲贤臣远小人。”
“放肆!”
方正化怒喝,伸手抓住了钱孺林的脖子,跟提小鸡一样将他提了起来,钱孺林脸色涨红,双手抓着方正化的右手,两脚在空中乱晃。
“方正化,放他下来,让他继续说,朕倒是要看看他怎么为钱谦益等人鸣不平的。”
方正化直接将钱孺林掼到地上,巨大的冲击力让钱嘉徵好一会儿才站了起来。
“陛下,钱公弹劾客氏,证据确凿,您为何杀了钱公等人,如此敢直言劝谏之人,您都杀了,以后谁还敢进谏?”
崇祯笑了:“是他们自己要死谏的,朕只是成全了他们而已。”
“死谏死谏,冒死进谏,不是真死。”
“冒死那是有可能死,那朕将这个机会放大了,行不行?”
“如果只是嘴上说死谏,其实又不想死,以此来博名声,那就是欺君之罪,一样是死罪。
你们天天喊着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朕真杀了,你们又在这里叽叽歪歪,真当朕没脾气吗?”
“你……”
“还有你说的亲贤臣,远小人,朕倒是要问问你说的贤臣是谁?钱谦益吗?
你知道什么叫做衣冠禽兽、外君子内小人、道貌傲然、表里不一吗?钱谦益就是。”
崇祯一席话瞬间激怒了钱嘉徵等数百名书生,正准备暴怒的时候,李若涟一挥手,一边看着的锦衣卫也不惯着,长刀直接架到了附近学神的脖子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