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百味书屋 > 女频言情 > 退位让贤小说结局

退位让贤小说结局

朱允熥 著

女频言情连载

”“陛下也不能容他!”姚广孝慈悲的脸上笑容满面。“可他不知道消息也就罢了,明知消息却他作壁上观,于蓝玉等勋贵武将而言,便是背信弃义,从此也会与他恩断义绝。”“不仅如此,陛下要动蓝玉,他却束手旁观,那他便是对陛下不忠不孝!”“此次,他是进也不能,退也不能,不进不退,也不能!”朱棣抚掌大笑,道:“也只有你道衍,才能想出这般妙计。”稍许,又有些不安道:“不过,我私自将父皇有意动蓝玉的消息透露给他,却不知父皇心里会作何想?”姚广孝笑道:“这一点,倒也无须太过担扰。”“其实你我皆清楚,自吴王在殿下直言索要储君之位,索要大明江山之后,陛下心中对于是否还要拿下蓝玉,恐怕有些迟疑了。”“若真让吴王继位,那蓝玉就不该拿下,也不会拿下。”“此时将消息放...

主角:朱允熥朱允炆   更新:2024-11-26 09:41: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允炆的女频言情小说《退位让贤小说结局》,由网络作家“朱允熥”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陛下也不能容他!”姚广孝慈悲的脸上笑容满面。“可他不知道消息也就罢了,明知消息却他作壁上观,于蓝玉等勋贵武将而言,便是背信弃义,从此也会与他恩断义绝。”“不仅如此,陛下要动蓝玉,他却束手旁观,那他便是对陛下不忠不孝!”“此次,他是进也不能,退也不能,不进不退,也不能!”朱棣抚掌大笑,道:“也只有你道衍,才能想出这般妙计。”稍许,又有些不安道:“不过,我私自将父皇有意动蓝玉的消息透露给他,却不知父皇心里会作何想?”姚广孝笑道:“这一点,倒也无须太过担扰。”“其实你我皆清楚,自吴王在殿下直言索要储君之位,索要大明江山之后,陛下心中对于是否还要拿下蓝玉,恐怕有些迟疑了。”“若真让吴王继位,那蓝玉就不该拿下,也不会拿下。”“此时将消息放...

《退位让贤小说结局》精彩片段




“陛下也不能容他!”

姚广孝慈悲的脸上笑容满面。

“可他不知道消息也就罢了,明知消息却他作壁上观,于蓝玉等勋贵武将而言,便是背信弃义,从此也会与他恩断义绝。”

“不仅如此,陛下要动蓝玉,他却束手旁观,那他便是对陛下不忠不孝!”

“此次,他是进也不能,退也不能,不进不退,也不能!”

朱棣抚掌大笑,道:“也只有你道衍,才能想出这般妙计。”

稍许,又有些不安道:

“不过,我私自将父皇有意动蓝玉的消息透露给他,却不知父皇心里会作何想?”

姚广孝笑道:“这一点,倒也无须太过担扰。”

“其实你我皆清楚,自吴王在殿下直言索要储君之位,索要大明江山之后,陛下心中对于是否还要拿下蓝玉,恐怕有些迟疑了。”

“若真让吴王继位,那蓝玉就不该拿下,也不会拿下。”

“此时将消息放出去,正好逼着蓝玉狗急跳墙,也逼着陛下不得不早日下决断,拿下蓝玉。”

“如若不然,待陛下回心转意,立了吴王为储君,事情可就无法再挽回了。”

朱棣沉默半晌,叹道:“确实是这个道理。”

“我也是被逼无奈,才将了父皇一军。”

姚广孝摸了摸胡须,又道:“这是一举多得的法子。”

“何况,陛下当初找你商议,便是存了心让你做准备。”

“要做准备,就不可能只有你一个人知道。”

“你也必须向一些将领交待一番,才能做好准备。”

“吴王是皇室的人,告诉他,认他早做准备,也是正理,算不得违拗圣意。”

朱棣道:“话虽如此,但你我都心知肚明,自那日朝堂上的事之后,情况已经起了变化。”

“我不过是钻了父皇没有重新再说的空子罢了。”

“当断则断!”姚广孝道:“吴王绝不简单,况且若他真当储君,将来继承大位,以殿下与蓝玉等人素来的仇怨,将来殿下恐怕想要安稳过一生,也是痴心妄想。”

“如今断了吴王的前程,就算是献王受益,最终获得储君之位,结果也好很多。”

“何况蓝玉等人,又岂会坐以待毙?”

“他若临死反扑,我等再从中搅浑,未必没有将献王也一起搬倒的机会。”

“秦晋二王,在贫僧看来,皆不足为虑。”

“到那时候,殿下便未必没有再进一步的机会了!”

朱棣闻言,脸上掠过一抹笑意,道:“一切都得多谢大师帮本王谋划了!”

姚广孝笑道:“也不要高兴得太早了。”

“我的谋划虽然不差,但他会如何出招应对,犹未可知。”

朱棣道:“这条计策,就算他看穿了,也该是没有任何办法应对,倒也不用担心了。”

姚广孝撩起窗帘,望向外面漆黑如墨的街道和天空。

“贫僧也想不到,他还能有什么应对之道。”

“只是总觉得,此子恐怕没有这般容易认输!”

“或许,他会有我等都意想不到的招数!”




老朱口中这样说着,心却一点点沉了下去。

少年好色虽然是寻常事,但若沉迷酒色,就无法将江山托付于他了。

“那倒没有!”蒋瓛摇了摇头。

“吴王殿下只看了那些歌女舞姬一眼,便没有再找她们。”

“好!”老朱猛地在桌案上重重拍了一掌。

喜不自禁!

“不愧咱的好孙子,见美色而不心动,虽年少却心有志。”

蒋瓛道:“可吴王殿下看到小时候玩的器件,却好奇起来。后来更是召集了一大群木匠,工匠,铁匠等匠人,在府中摆弄……”

“每日天不亮就起床,天黑了方歇下……”

蒋瓛将记载朱允熥每日日常活动与言语的折子,递了上去。

还有一张图纸,是朱允熥准备要打造的东西。

老朱打开图纸,看了又看,不解问道:“你认得这是何物吗?”

蒋瓛摇头道:“微臣不认得!”

他唯恐老朱生气,责怪自己失职,又连忙道:“微臣问了不少人,无论是饱读诗书典籍的文人,还是经验丰富的木匠,工匠、铁匠等,他们都不认得。”

“想来应该是吴王殿下自个儿想出来的玩意儿,故无人识得。”

“熥儿这几天,一直在府中,监督匠人打造这东西?”老朱又反问了一句。

“是!”蒋瓛道。

“你对此怎么看?”老朱问。

蒋瓛大惊,忙道:“微臣不敢……”

“咱让你说,你就说!”老朱怒道。

“微臣遵旨!”蒋瓛见无法逃避,只好道:“吴王殿下自幼在东宫长大,管束甚严,微臣听闻他幼时就喜欢做一些好玩的小玩意儿。”

“后来年岁渐长,要读书做功课,便无睱他顾。”

“如今出了东宫,在王府里面无人管束,难免勾起幼时回忆,稍有放纵,亦是人之常情。”

“吴王殿下毕竟年岁尚小,正是贪玩的年龄。”

“想来只要陛下加以教导,当可回到正轨。”

他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老朱的神色。

“小时候就喜欢摆弄这些玩意儿?”

老朱怒问了一句。

“听说是的!”蒋瓛小声应道。

“可他现在长大了!”老朱大吼道。

“他都敢站出来,公开在朝堂上找咱索要储君之位了!”

“他怎么能天天玩这些呢?”

朱元璋咆哮如雷,生气地在御书房里走来走去。

“没人管他就放纵自己吗?”

“就这样子,咱怎么能将江山交给他?”

“简直是岂有此理!”

老朱猛地将画卷揉成一团,扔了出去。

“玩物丧志,玩物丧志啊!”

“陛下息怒!陛下息怒!”蒋瓛跪在地下,身体都有些发抖起来。

身为锦衣卫指挥使,平日里的他永远镇定自若。

在别人眼里,指挥使大人是泰山崩于顶而面不改色的。

此际面对暴怒的皇帝,就连他也不由自由的害怕起来。

半晌。

老朱的怒意终于逐渐发泄完毕。

“不能让他在府中继续呆着,荒废时光。”

“传旨,着献王、吴王明日进宫读书。


声音悠悠落下,他又接着念起了诗句。

“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夜色沉沉,马车嗒嗒远去,渐渐消失在黑幕中。

……

送走朱棣,朱允熥的脸色,却是一点点地沉了下去。

今夜朱棣突然上门造访,委实出于他的意料之外。

他不想与这些人玩政治斗争,玩勾心斗角,可偏偏还躲不开。

做梦也想不到,朱棣会说出自己要投到他门下之类的话。

毕竟是他的四叔,是长辈。

换了一般人,面子绝对抹不开,话也难已出口。

但朱棣就是朱棣,他说那些话的时候,竟自然无比,完全和真情流露一般无二。

这就是枭雄,就是人杰,就是能在历史书上,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英雄人物!

身处其中,朱允熥才能更清楚的感受到这种人的厉害。

一个朱允炆已经让他疲于应付,眼下又多了一个朱棣。

朱棣将朱元璋要对付蓝玉的消息透露给了他,他又该怎么办呢?

朱允熥略一思索,很快便发现自己似乎陷入了死局。

蓝玉毕竟是他的舅姥爷,与常升等人一样,是他在朝廷内最大的助力。

打归打,骂归骂,朱允熥可没有想过,真要与他们反目成仇,更不可能去铲除他们!

那也不是自剪羽翼吗?

他的脑子要进多少水,才会傻到真的那般行事呢?

朱棣表面上说得情真意切,骨子里分明不怀好心。

可是,他又该怎么做呢?

将消息告诉蓝玉?

这无异于是对老朱的背叛,绝对不行!

可不告诉蓝玉,那蓝玉会怎么想?

其他勋贵武将又会怎么想?

他不知道也就罢了,明知而不说,岂不是让人心寒?

朱棣今晚将消息透露给他,自然也会有办法让别人知晓此事。

这是明棋,偏生他还无可耐何。

听朱棣的话,真帮着他一起铲除蓝玉不可能!

将消息告诉蓝玉也不行!

什么都不做,作壁上观,也不行!

“如此歹毒阴狠的招数,一定是姚广孝那个妖僧想出来的。”

朱允熥忍不住在心中骂了一句。

黑衣宰相在历史上名声赫赫,果然一出手就不凡!

“可惜我身边缺少得力的谋士,帮我出谋划策,要是能将姚广孝这种妖僧,收到我门下就好了。”

他旋即摇了摇头。

姚广孝既然已经跟了朱棣,自然不可能轻易改换门庭。

除非有朝一日,他登基称帝,那时候再征召姚广孝,倒是不难。

但至少现在,储位之争中,妖僧已注定了是他的敌人。

杨士奇能当四十年内阁辅臣,屹立五朝而不倒,肯定也是玩政治斗争和阴谋诡计的高手。

可他此刻还远在江西吉安,路途遥远,不知道何时才能到金陵。

远水救不了近火啊!

朱允熥在屋内踱着脚步,走来走去。

不知不觉间,夜色越来越深。

他睡到床上,翻来覆去,苦思对策。


他刚才还称“咱”,此刻却自称“朕”。

宫女太监们个个都将头垂得很低。

领头的太监小声道:“奴卑不曾见到陛下悔棋!”

老朱立即指着他道:“刘三吾,你听到没有,他说朕没有悔过棋,你搞错啦。”

刘三吾脸上顿时流露出一抹无奈的苦笑。

不准他悔棋,自己却悔三次还嫌不够。

堂堂天子,怎么能如此耍无赖呢?

老朱将棋子重新落定。

“咱这就不能叫悔棋,咱只是一时眼花,看错了而已,怎么能叫悔棋呢?你这个人啊,太不懂事了!”

刘三吾没有接话,默默观棋落子。

双方又各自下了几步。

“各地上报朝廷的奏折,说今年风调雨顺,又是大丰收的一年啊。”

“眼下正是各地官府收税的季节,听说都很顺利,好啊好啊!”

老朱又下了几步,明显心情十分不错,说起了朝廷的事。

“全赖陛下天恩,圣明垂治,上天才会降下恩德。”

刘三吾这回倒是十分懂事的吹捧了一句。

“得了,这话咱可不爱听。”

老朱道:“上天要是真的降下恩德,又怎么会让咱的儿子年纪轻轻就离咱而去,让咱白发人送黑发人呢?”

说到这里,他怅然若失。

刚才的兴致勃勃,一扫全无。

刘三吾坐着拱手弯腰道:“生死有命,非人力可强。陛下莫要伤神,眼下最要紧的,还是早立储君,以安天下,以定人心。”

老朱的脸色骤然变得严肃起来。

“立储之事,关系国本。”

“朝堂上的大臣们,对此事一个个都是唯恐避之不及。”

“也只有你,才敢在朕的面前,主动提起此事。”

刘三吾道:“臣食君之禄,自当为君分扰,份内之事,义不容辞。”

老朱手中拿着一颗棋子把玩,盯着棋盘,也不说话。

不知是在想棋局,还是在想其他的什么。

“陛下!”

刘三吾再度进言:“立储之事,可万万拖不得啊!”

“陛下让诸王皆留在京中,不令他们返回封地。”

“又分别封了献王、吴王。”

“如此安排,必将造成诸王夺嫡的局面。”

“朝政不稳,人心不定,天下不安。”

“陛下三思啊!”

老朱将手中棋子放下,道:“朕确实想再好好看看,看看他们究竟谁有能力执掌大明江山。”

他端起放在旁边的茶杯,喝了一口茶,又道:“诸子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该立谁为储君,朕仍举棋不定,还没有想好。”

刘三吾拱手深拜,道:“陛下天纵之才,深谋远虑,必有定夺。”

老朱见他仍抓着不放,脸上不禁流露出一抹无奈的神情。

这个刘三吾,还真是不知进退!

不过,满朝文武,也只有他有这般胆量了。

老朱笑问道:“那日在朝堂上,熥儿说立燕王为储君,将来继承大位,可安天下。”

“朕也是觉得,燕王英武似朕,立他为储君,你以为如何?”

若换一个人,听到老朱这番话,必定只会附和,或者沉默以对,再或者说一些听凭陛下决断之类的话。


朱允炆更是喜出望外,起来再深深一拜。

“我得先生,犹如刘玄德得诸葛孔明,从此雨过云开,前路皆可高枕无忧。”

“就按先生说的办!”

……

吴王府。

天色已黑。

朱允熥正苦苦思索着。

方孝孺虽然转手送给了朱允炆,但他的老师人选,却还没有着落。

这个人很关键,不能等闲视之。

不仅如此,如今朱允熥领旨办报刊,可是,他还缺少一个主编呢。

朱允熥自家人知自家事,以他那点可怜的才学,抄抄诗尚还可以,要当报刊的主编,还差太远。

偏偏他在文官中没有啥人脉,一时之间,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主编可不仅仅是要才学高,写文章信手拈来。

更重要的,要政治头脑好,政治嗅觉敏锐,懂得因势利导的引导舆论,还能巧妙无比的避开老朱的避讳。

明初的“文字狱”非常严重。

老朱是泥腿子出身,一方面,他坐江山之后,开始重用读书人治理天下。

对于有才学的读书人,老朱十分敬重。

另一方面,老朱又对这些人不放心,非常固执且敏感。

总是认为读书人看不起自己这个泥腿子。

他又觉得读书人善于指桑骂槐。

因而疑心很重,喜欢抠字眼,大兴“文字狱”。

为此而被杀的人,不在少数。

朱允熥办的报刊,要负责宣扬老朱生平的种种事迹,歌赞他的丰功伟业。

稍有不甚,歌颂就会变成有心人眼中的“攻击和侮辱”。

若再从中挑拔一二,只怕老朱便又要举起屠刀了。

朱允熥对此十分清楚,这不是一份容易做的工作。

以老朱对亲情的看重和顾及,他身为皇孙,自然无事。

但报刊工作的其他人,就难说了。

弄不好就身首异处,全家跟着一起完蛋。

朱允熥可不想让好事变成坏事。

没讨到老朱的欢心,反而惹他不快。

这就需要一个能力很强,政治嗅觉还极其敏锐的主编。

那该是谁呢?

朱允熥脑海内掠过一个个人选。

突然。

他的眼前一亮。

旋即,朱允熥唤来了一名亲信小太监。

“你去一趟开国公府上,代本王去看望一下开国公。”

“问问他的伤,恢复得如何了!”

说到底,常升终究是他的舅舅,挨了板子,他派人前去探望,也属理所应当。

“还有,本王想拜托舅舅帮忙办一件事。”

“让他派人去江西吉安泰和,寻一个叫杨士奇的人。”

“此人自幼丧父,随母亲一起生活,此前可能曾经参加过乡试,却不幸落第。”

“若是找到了此人,便立即将其带来金陵。”

“切记,此事至关重要,让舅舅务必重视。”

这名小太监是自幼随原身一起长大的人,十分可靠。

领了命,当即便去了。

杨士奇,是朱允熥目前能想到的最合适的人选。

那可是历史上历经五朝,曾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的人。

以他的政治敏锐度和学识水平,当一个报刊主编,绝对是绰绰有余。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