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百味书屋 > 美文同人 > 嘉靖攻略

嘉靖攻略

佚名 著

美文同人连载

我听到过严嵩舍弃理念,为了不被命运玩弄而化身为魔那时心碎的声音我看到过徐阶舍弃信仰,为了成就心中雄才大略而付出一切的凄凉背影我见到过胡宗宪舍弃人格,为了东南海波平不惜遗臭万年时痛苦的面庞如果为了做成一件正确的事,却要付出这样惨痛的代价,那么错的就不是他们,错的到底是谁?正确的道路,究竟在何方?PS:新书《万历1592》已经上传,欢迎捧场。...

主角:   更新:2023-08-08 05:46: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的美文同人小说《嘉靖攻略》,由网络作家“佚名”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我听到过严嵩舍弃理念,为了不被命运玩弄而化身为魔那时心碎的声音我看到过徐阶舍弃信仰,为了成就心中雄才大略而付出一切的凄凉背影我见到过胡宗宪舍弃人格,为了东南海波平不惜遗臭万年时痛苦的面庞如果为了做成一件正确的事,却要付出这样惨痛的代价,那么错的就不是他们,错的到底是谁?正确的道路,究竟在何方?PS:新书《万历1592》已经上传,欢迎捧场。...

《嘉靖攻略》精彩片段


嘉靖二十五年春三月,美的如画一般的苏州城里轻风微微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加人了这隽妙无比的春景图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
不过,在这美好的春光之下,却夹杂着一份说不清道不明的凄苦味儿。
“听说了吗?郑家小相公刚刚考中了县试第一名案首,回家的路上就不知怎的跌进了河里,好容易给抢回一条命,结果到现在还昏迷不醒。”苏州城大街上,一个摆馄饨摊的小贩如此对邻铺的小贩们说道。
“嗨!这事儿给闹得沸沸扬扬的,大家伙儿都说郑小相公鸿运当头,第一次考试就给考了个第一名案首,刚刚郑家还是喜气洋洋的庆祝着,现在愁云惨淡的,你说郑老爷当初可是个大善人,还考了秀才,结果就让倭寇给害死了,本想着遗泽给小相公,结果小相公,唉……”一个中年人舀了一勺馄饨,就那么端着,没吃进嘴里。
“郑家一直都在行善积德,对咱们这些人也多有照顾,从不欺负谁,咱们也都希望郑家能好好儿的,可你说,这,这好人怎么就不长命呢?现在可好啊,郑家一家老小只剩下两个男丁,小相公一出事,太夫人就没日没夜的守在寺庙里祈福,要我说啊,这世上要真有佛爷,为什么不显灵救救小相公呢?小相公多好一孩子啊……”另一个中年人叹息不已
“谁说不是呢?小相公对谁都那么和善,也从没看不起咱们这些生意人……唉……哎!你看!那不是太夫人的车架吗?那是郑家人,怎么那么急呢?出什么事了?!”小贩拿手一指前方,另外一些小贩也便看到了郑家太夫人的车架。
跟在马车旁的郑府下人急匆匆的,大家伙儿看着郑家人一副急匆匆的样子,似乎是有什么要紧的事儿,不知是喜事还是……呸呸呸!好人一生平安,定是喜事!不会是坏事的!
的确算不上坏事,可是呢,这事儿也算不上什么好事,郑家下人们才知道,小相公醒了,昏迷了三天三夜之后,可算是醒了,大家伙儿大喜过望,没错,这的确是大喜事,但是,怎么说呢?这个事儿啊,还真是有点麻烦,小相公他……
一个字儿也不说,一点声音都不出,只是看着满屋子的人发呆,什么也不说,也动也不动一下,除了眼睛滴溜溜地转,别的就好似中了邪了!
郑太夫人郑王氏最心疼这聪明伶俐的小孙孙,中年丧子丧夫之后,便把一家子的希望全部放在了小孙孙身上,对他是百般呵护千般爱护,平素里官府因为七年前那件事情也对郑家多有照顾,小孙孙也争气,四岁开始在父亲的教导下读书,父亲遇难之后,更加刻苦的读书,加上天赋很高,十六岁开始参加童子试,第一场县试就考了一个第一名,在吴县这样的科举大县考了第一名,那是多么难得,本想着郑家终于能发扬光大了,结果……
郑王氏泪流满面的往家里赶,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小孙孙可以平安度日,天啊,你要是有点儿良心,就让老身那小孙孙好好儿的吧!你把老身的儿子抢走了,还要把老身的小孙孙给抢走吗?郑家三代单传,主家就这一根独苗,你非要害得郑家断子绝孙,让老身死都没面目面见夫君不可吗?!
郑王氏满心悲苦,想起自己夫君和公公辛苦拼搏这一份家业的苦难,想起儿子十年苦读的辛苦和最后被倭寇害死的悲惨,想起儿媳殉情的当天,想起小孙孙年纪小小便约束自己寒窗苦读,以及在河边默默流泪思念父亲母亲的场景,更是泪流不止。
而此时,郑府也是乱作一团,一家子下人和仆役围在了一间屋子外边儿,焦急地等待着什么,屋里,一群男男女女大约十来人都在擦眼泪,几个名医正焦急的看着坐在床上面无表情的郑家小相公郑光。
其实郑光也在看着这些人,这些完全陌生却又完全不陌生的陌生人,还有这完全陌生也完全不陌生的一切。
脑袋里的一团乱麻在醒来之后一个小时内就被理清了,说老实话,郑光其实早就接受了这一切,毕竟也不是第一次了,之所以什么也不说,别人怎么问也没反应,其实就是觉得有些难受,不想说话,心里面想事情,需要一段时间的独处来安抚自己的内心,而对这些人视若无物而已。
要说穿越这种事情,遇上一次已经算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穿越到和平盛世还好,还有命,可郑光偏偏就降临在神州陆沉之时,大宋最后的一天,他亲眼见到那一天的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亲眼见到士人大夫面北而拜,跳海殉国,亲眼见到张世杰最后的战斗,亲耳听到文天祥最后的叹息……
一切来得太快,他根本来不及反应,数典忘祖的张弘范带着一群降将已经得意洋洋的立下了灭宋碑,大宋没了,蒙古人带着野蛮血腥之气浸染了整个华夏神州,亲眼见到了大宋最后的骨气的他,不愿屈服,活在野蛮的统治之下。
他曾劝说过陆秀夫,然后陆秀夫这样对他说。
“国家养士三百年,仗节死义,就在今日!”
他也劝说过张世杰,然后张世杰这样对他说。
“今次,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
然后他把自己当成大宋人,带着文天祥最后的嘱托,抱着“但存一口气,必不叫鞑虏祸乱中华”之念,竖起反抗的旗帜,血战大半中国,群英覆灭之后,抵达仍然在抵抗的四川,加入川人抗蒙之壮举,亲眼见证了川人举省殉国之壮举,九年以后,他在大宋最后的城堡凌霄城里和举城军民一起殉国。
西川有断头之士,无卑躬屈膝之鼠辈!纵使只剩一人,我亦当战到最后!
他没能挽救国家,却愿意为这国家而死,即使他从来没有被这个国家赋予什么,即使他是在这个国家的最后一刻才降临的异数,但是只要一秒钟,只要一眼,在崖山之上经历过的人,就不会再有侥幸之心,没有人可以在亲眼见到十万国人跳海殉国之后还能屈膝降敌的。
他不愿如此容易的就死了,他觉得那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懦弱,他要战死,轰轰烈烈的战死,于是,他把仇恨的目光投向了得意洋洋的蒙古政府军,之后的九年,他成为蒙古人的噩梦,他手刃张弘范,凌迟留梦炎,毁掉灭宋碑,立起反抗的旗帜,杀的蒙古人心惊胆寒。
消灭了张弘范所部之后,郑光甚至一度聚起五万大军,以岭南为根据地,声势浩荡的“北伐鞑虏,恢复中华”。
战场让人成长,亡国之痛让人蜕变,加在一起,就是生命和灵魂的升华剂,他是汉人叛徒的梦魇,所有蒙古汉将都拒绝和郑光对战,他也是蒙古名将的噩梦,数次大会战之后,蒙古军中甚至流行大将打赌,看看是谁下一次被“宋将郑光”杀死。
屡战屡败之后,忽必烈意识到汉军是无法剿灭郑光的,于是他从草原西征军里调动了最精锐的蒙古铁骑,撤下了汉军和其余各族军队,以最精锐的蒙古兵进攻郑光所部,郑光坚持到最后,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几乎全军覆灭,仅以身免,但他仍然不愿屈服,一路血战,一路后退,到最后,只剩下凌霄城,一座城是抗衡不了一个国家的,但是,精神是不会被肉体消灭的。
扬州光复之战杀死了阿术,常州光复之战断伯颜一臂,静江光复之战亲手砍掉了阿里海牙的一只耳朵,被叛徒出卖以致主力覆灭之后,仍然带领残部在钓鱼城接替战死的王立死守,之后又无数次重创忽必烈所部。
那夜,忽必烈亲自督战,城破之前,忽必烈亲自劝说,许以江南之地,只要郑光投降,封他江南王,让他裂土封王,甚至拉来了仍然没有被杀死,还在囚禁中的文天祥亲自劝说,奄奄一息的文天祥看见郑光,眼中精光四射,回光返照般大吼“坚持到底,不可投降”后咬舌自尽……
蛮夷之辈,我乃华夏正裔,炎黄子孙,岂可屈膝投降尔等蛮夷!
郑光弯弓搭箭一箭射下去,正中忽必烈战马,忽必烈摔倒在地,门牙摔断,恼羞成怒之下,下令破城之后屠城,鸡犬不留。
那夜,凌霄城陷落,举城殉国,祭拜了陆秀夫和张世杰的灵位之后,郑光带领亲卫队做最后一战,直到最后一人,三柄长矛刺入自己身体的那一刻,无边无际的黑暗中,他仿佛看到了一道光,那是数年在黑暗中潜行的他期待已久的温暖,他伸手朝那道光伸去,忽而眼前一黑,便再无任何知觉。


醒来以后,等到整合了所有的记忆之后,他便发觉,已是三百年后,他居然再一次穿越,穿越一次是偶然事件,穿越两次呢?满屋子温暖,满屋子香气,满屋子的纸醉金迷,这让他极为不悦,大宋的最后九年,只有血和火,以威名赫赫之身担任凌霄城主将之后,他更是见不得任何奢华东西。
而这具身体的记忆告诉他,这家明面上是一个秀才之家,读书之家,耕读传家三代人,三家旁支耕田之余,顺便做做小生意,供养主家读书人,但是实际上,却是曾祖父和祖父拼着命,钻了海禁政策的漏洞,和一大群过不下去日子的有胆子的人一起合作,以海上走司起家的中等富户。
纵使如今祖父和父母都不在了,郑家家中还是颇有些田产,太湖边上有几百亩肥沃水田,十几家佃户,苏州城内三处房产,几家店面,日子还算殷实。
父亲拜名师苦读十数年,一十八岁终于考中秀才第一名,正准备考取举人,争取做官,祖父眼看父亲争气,便不打算继续暗中操着这要命的行业,打算做完最后一单就颐养天年了,也免得被人抓住把柄,害了父亲的科举之路,却恰巧碰上了倭寇渡海来袭。
那是一次大灾难,明兵溃败不能敌,倭寇长驱直入,几乎接近南京,父亲为保护祖父和数万难民撤退,趁夜只身以火引开倭寇,惨被杀害,事后获救的数万难民一起给官府上书,讲述了父亲的事迹,时任苏州知府感慨于父亲的英勇,遂命人写文章立碑纪念,赐钱赐地,以作为鼓励,是以如今,郑家在苏州有着特殊的地位。
如今,郑微的儿子郑光再一次考取了秀才,比父亲还要早两年,并且有望继续进取,府试和院试也极有可能通过,那样的话,在苏州府这个科举超强大府的地面上来说,就是十分难得的。
对于苏州府这个传统科举强府的大府来说,想要过关斩将脱颖而出,大概算是比地狱级难度还要高一级的难度,绝对是非常难的,一府之地,数万考生,层层筛选之后脱颖而出,难度之大堪比登天,更别说郑光年仅十六岁,在三四十岁的大叔们甚至是六七十岁的爷爷们层出不穷的科举大军里,还只能算是小鲜肉一只。
而连郑光本人都不知道的是,现任苏州知府范庆非常欣赏郑光,两人之间还有一段忘年交,只是范庆隐藏了身份,所以郑光不得而知,但直到现在为止,范庆都清楚地记得两年前的那一天,他刚来苏州府任知府没多久,和郑光初次相见那时的景象。
那日,范庆偷得浮生半日闲,出城找到一风景优美之所踏青,苏州是大明非常重要的财赋重地,作为苏州府的核心,处于长洲县和吴县交界之处的苏州城的地位是特殊的,长洲县的治所在苏州城,吴县的治所也在苏州城,而苏州府治所也在苏州城,府治和两个县衙都在苏州城,足以体现出苏州城的特殊之处。
“苏杭熟,天下足”也不是说着玩玩的,苏州不仅是粮食重地,也是商业重地,虽然海禁以来苏州也受到了冲击,但毕竟是传统商业强镇,怎一个繁华了得,春天更是风景优美,不说早春二月是优美的时候,阳春三月更是美不胜收,那年那时也难得没有倭寇来犯,也使得三十六岁的范知府老怀大慰,难得的出城踏青去了。
作为传统科举强府,苏州府的文人墨客不是一般的多,一般而言,风景优美之地都会产生才情十足的名士才子,苏州府从来也是朝廷高官的摇篮,通过苏州府的科举考验而冲击中央权力中枢的人也不在少数,每到春天,文人墨客,名士才子都携上三五好友出城踏青,吟诗做赋,畅想未来美好愿景。
范庆是嘉靖十四年的二甲进士,那年三十六岁,可惜没选上庶吉士,之前在刑部担任郎中,之后外放正四品苏州知府,苏州知府这个职位估计在全大明的知府里都能算上是难度超高的,因为面临着全大明商业活动最繁华复杂的大环境以及近在咫尺的倭寇威胁,三十六岁的范庆早早的就花白了头发,看起来如同四五十岁一样。
难得的休闲时光,范庆更是不愿和一群人呆在一起,吵吵闹闹十分恼人,便寻了一个僻静之所,打算安静的坐坐,仅此而已,手下人找着一个小亭子,范庆喜滋滋的带着一壶酒和一些小菜就去了小亭子,准备欣赏美好的景色,放松放松,可没过一会儿,居然听到了一阵阵哭声。
这就让范庆十分郁闷了,美好的时光却听到了哭声,这可不吉利,站起来四处找哭泣之人,就给找着了郑光,当时的郑光只有十四岁,在湖边睹物思情,想起了早逝的父亲和母亲,不由得哀从心中起,找个僻静之所想哭一场,谁曾想碰着了知府。
范庆也是一时无聊,便询问了郑光为何要哭泣,一番诉说之下,便知道了这孩子就是在苏州城内有特殊地位的郑家的孩子,当初郑光的父亲郑微郑子清只身以火引开倭寇,救下了数万苏州人,苏州人都记着这份恩情,当时的吴县知县和苏州知府也一起宣扬过郑微的义举,这些年来,苏州也对郑家多有照顾。
郑家的店面商税收的税很轻,郑家的田地农税收的税也很轻,郑家还不服徭役,可谓是多有照顾,郑光也是个争气的孩子,之前在父亲教导下读书,父亲母亲祖父接连去世之后,守孝三年期间拜父亲的老师,著名大儒荆川先生唐顺之为师,潜心读书学习,深得唐顺之喜爱,颇有些名望。
守孝期结束,据说郑光是有打算在嘉靖二十六年的科举参加考试的,范庆对郑光也颇有些兴趣,如今看到郑光流泪思念亲人,觉得郑光的确是孝顺的孩子,对郑光好感大生,便化名范伟,是个“老读书人”,和郑光谈起了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古今学说等等。
范庆也是有心考校郑光的功课,但是没有放在表面上,而是通过旁敲侧击的手段检查郑光是否有真才实学,是否值得官府特殊对待,一番谈论之后,真才实学查出来了,也查出了一些特别的感情,范庆觉得郑光特别对自己的口味,便和郑光成了忘年交,相约每三个月都要在此处见一面。
直到今日,又到了见面的日子,范庆特意关照了吴县知县张思成,本想推进一把,结果知道郑光的考卷非常优秀,张思成当堂取中,点为案首,心中十分高兴,带来好酒好菜想和自己的小友一叙,为他祝贺,可等来等去等不到人,心想郑光绝非不守约之人,觉得奇怪,便派人去询问,一问之下大惊失色,慌慌张张的往苏州城里赶……
可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如今的郑光,再也不是之前的郑光了,虽然两人都名为郑光,但是此郑光非彼郑光,吸纳了全部的记忆,灵魂却已非旧时小友,从五百年后回到三百年前,又从三百年前来到了如今。
郑光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现在的局面,战死在凌霄城,和熟悉的大家一起为国而死是自己最后的心愿,就此烟消云散,在奈何桥前饮下一碗孟婆汤,忘掉全部的心伤,重新迎来新的轮回,这才是他最希望的事情,那九年是最痛苦的九年,是难以回首的九年,是失去了全部重要之人之物的九年,他不想记住,他想忘记。
但是事与愿违,如今自己却带着全部的记忆,来到了嘉靖二十五年的大明。
上天又和自己开了一次玩笑吗?


看着眼前关切看着自己的男男女女,原先的记忆如潮水一般涌上心头,祖父父亲和母亲在七年前接连死后,当初和和美美的郑家一度危机重重,太夫人郑王氏擦干眼泪站出来稳住了人心,时任苏州知府马扬念及郑微壮举,出手相助,受到郑微壮举恩惠而活命的苏州人也不愿恩将仇报,纷纷出手相助,为郑家稳定住了局面。
官府将想要趁机侵占郑家太湖水田的李氏张氏二族狠狠收拾了一顿,郑家三家分支同心协力,保住了家业,祖父的二弟一家和三弟一家分管水田,父亲的表弟一家分管城里的店面,合力经营家业,供养主家。
郑家是难得的和谐之家,因为家中人丁少,没有那么多事情,三家分支和主家都是和和美美,亲情浓厚,祖父死后,郑光的二爷爷三爷爷伤心操劳过度,也纷纷去世,表叔赵桐也于两年前去世,二爷爷一支的男主人二叔叔郑泰早亡,留下二婶婶郑刘氏和一个堂弟郑勇一个堂妹郑彩儿。
三爷爷一家的三叔郑江倒还活着,可惜年近四旬,只有两个女儿,郑光的堂妹郑香儿和郑月儿,两家人带着十几户感念郑家恩德而投效的佃户强撑着太湖五百亩水田。
赵桐两年前去世,没有儿子的赵桐把郑光当成亲儿子看待,最大的希望就是看着郑光考取功名,可没等郑光考取功名,赵桐就积劳成疾的去世了,只留下凄苦柔弱的表嫂赵杜氏和表妹赵蝶儿。
等于郑家的这一代只有郑光和郑勇两个男丁,却有四个女孩儿,郑家不穷,不是供养不起读书人,作为家主的祖父也希望大家都读书,多出几个读书人,奈何上一代只有郑微一个人有较好的资质,可以读书下去,得到了唐荆川先生的认可,其余诸子资质平庸,唐先生明言,在苏州府这样的科举强府,还是不要蹉跎光阴较好。
大家都认了,商议了一番,都去经营家业,供养郑微读书,期待着郑微可以考取功名,让郑家发扬光大,反哺家族,郑微也争气,连中小三元考取秀才第一名,眼看着郑家就要出举人老爷了,结果倭寇来袭,郑微身中数刀被擒,不愿与倭寇合作,遂壮烈牺牲,郑家恍如晴天霹雳。
所幸举城相助,郑家延续下来,大家还有希望,到了郑光这一代,有两个男丁,还不绝望,管事的太夫人做主郑光和郑勇一起读书,而偏偏郑勇顽劣不堪,死活读书读不下去,偏喜欢舞枪弄棒,郑泰早亡,郑刘氏性子柔弱,管不住郑勇,教导郑勇读书的老先生性子刚烈,最后闹出了小郑勇拳打老先生的丑闻,舆论大哗。
危机之中,年仅十岁、刚刚丧父丧母一年还在守孝的郑光在老先生门前跪了一天一夜,风吹雨打死活不离开,得到了大家所有人的原谅,大家纷纷想起当初郑微舍身救人的壮举,纷纷出言劝说,县太爷都出面劝说老先生原谅郑家,老先生颤颤巍巍的出门,扶起了郑光,泪水涟涟的称赞郑光是好孩子,就此掀过这一页,但是,郑勇却是无法继续读书了。
大家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了郑光一个人身上,郑光不负所托,承担起了所有家人的期待,嘉靖二十六年的科举考试近在眼前,县试已经开始,十六岁的郑光带着所有人的祝福上了考场,一举夺魁,拿下嘉靖二十五年苏州府吴县县试案首。
郑家眼看着又有希望了,结果又是晴天霹雳,知县张思成十分欣赏郑光,除了庆贺宴会之外,还单独招待郑光吃了一顿饭,又派人送郑光回府,结果回去的路上马车侧翻,郑光摔入水中,又因为喝了一点酒,昏昏沉沉,原先的水性大减,幸亏被人及早发现救出水面,否则性命不保。
苏州城的心再一次揪了起来,知县张思成闻讯大惊,亲自带着最好的大夫到郑府上探望,见郑光仍然昏迷不醒,懊悔万分,直言若是自己不劝着郑光喝酒,也不至于如此,但事已至此,大家唯有祈祷郑光安然无恙,不要让苏州城的大恩人绝后。
上苍垂帘,郑光醒来了,可是也仅仅是醒来了,醒来之后,一言不发,一动不动,就剩眼珠子滴溜溜乱转,也不知是怎么了,大家伙儿心急如焚。
老太太郑王氏赶回来了,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下了车,住着拐杖就往郑光房内跑,也不顾七十高龄,一边颤颤巍巍的跑一边还喊着:“孙孙哎!孙孙哎!你可不能有事啊!你有事了奶奶就不活了啊!孙孙哎!”
郑王氏冲入房中,一眼见着郑光坐在床上像没事人似的,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丢掉拐杖就冲上去一把把郑光包入怀中嚎啕大哭:“孙儿啊!我的心肝儿啊!幸好你没事啊!你要是有事了奶奶就不活了啊!就不活了啊!啊呀……”
旁边的大家伙儿见此状都泪流满面,郑光没事是最好的,可是老夫人显然还不知道郑光此刻一言不发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没弄清楚状况,可老夫人哭得凄惨,大家也就什么都没说,只等着老夫人哭完。
郑王氏哭得凄惨,怀里的郑光也不由得动容,他识人,尤其识得眼睛,凌霄城最后的日子里,识人是要命的本领,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遇到精神崩溃从而丧失信心、承受不了蒙元高压、想要献城投降的人,在那样的情况下,神州大地只剩下一座城池还在抵抗的情况下,那种悲壮,那种凄凉,那种高压,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
只有看穿了他的眼睛,才能挽回灾难,继续抗争。
那样的人,郑光杀过六个,包括曾经和自己并肩战斗、救过自己三次的小伙子,一个爽朗、阳光且有着强烈不屈之心的少年,自己心里内定的凌霄城下一任主将。
这位老妇人,他记忆里的祖母郑王氏,是最疼爱他的人,不参杂一点点别的心思,尤其是祖父父亲和母亲接连去世之后,更是如此,没了爹没了娘的孩子是凄苦的,郑王氏更加怜爱嫡孙,对他百般呵护千般问候,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老师唐先生教导自己武艺的时候,老夫人还心疼的和唐先生大吵大闹,弄得唐先生十分无奈。
她是最爱自己的人。
失去了最浓厚的亲情,大约有十多年了,郑光此时却觉得从灵魂深处涌现出一股冲动,一股想要抱住眼前这位老妇人,全身心接纳这份浓浓亲情关怀的冲动,或许是来自于那份记忆中的执着,亦或者是郑光自己的本能,凌霄城的日子里,他难以相信任何人,他养成了敏感多疑的性格,可是这屋子里的人,纯粹的眼光,干净的眼神,单纯的担忧凄苦之色,他如何看不出来?
他们不会害自己。
这就够了,这苦命孩子的一切和这苦命家庭的一切,自己已经知道了,之所以难以接受,只是难以接受忽然间从金戈铁马到了温柔乡,任何人都需要一点时间,他是郑光,我也是郑光,是因为我没能救了大宋,所以我来到了大明吗?
我不知道,我完全不知道,但是,我只需要知道,他们是爱我的,不会害我,这就够了。
我需要亲人,我也需要亲情,人不能总活在金戈铁马中,家是最好的抚慰,继承了记忆,继承了这副身体,继承了命运,我是否应该为那个善良的少年,做些什么?
郑光渐渐的忍不住的把双手抬起来,闭上眼睛,紧紧地抱住了老妇人:“奶奶,孙儿没事。”
轻轻一句话,在郑王氏凄惨的哭声掩盖之下,一点都不响,但是大家伙儿都听到了,继而露出了惊喜的神色,三叔郑江喜道:“光儿,光儿说话了!光儿说话了!大夫!大夫你快去看看,光儿说话了!”
几个名医傻傻的,被郑江一喊才回过神来,想冲上去看情况却因为老夫人抱着郑光不松手,还在哭,只能等,好一会儿,老夫人才缓过来,两只手抚上了郑光的脸蛋,抚摸着,不停的询问着:“孙孙,可有哪里不舒服?可有那里不爽快?说出来啊,一定要说出来啊!”
郑光被弄得有些不好意思了,大小伙子的,还有那么多人在看着,不由得有些郁闷:“奶奶,孙儿没事。”
郑王氏可不信,一转头看到几个大夫傻傻的站在那里,顿时黑了脸色:“快来看看老身的孙儿到底怎么样了!要是有个好歹,老身可不教你们好过!”
几个医生遭了无妄之灾,三叔郑江露出了歉意的笑容,几人也就笑了笑,没放在心上,一位老者上前给郑光把了把脉,看了看郑光的面色,笑了笑:“老夫人,小相公已无大碍了,小相公常年习武,身体强健,此番只是头一回饮酒,身体不适应,又猝然落水,受了惊吓,才会如此,现在回过神来,就没事了。
老夫给小相公开一些凝神静气,固本培元的补药,配上一些比较滋补的食物,比如炖一只鸡一起吃,炖一碗鱼汤一起喝了,也就三五日,小相公就彻底没事了,小相公常年习武,身体本就强壮,是绝对不会耽误接下来的府试的,老夫在此预祝小相公再次取得好的名次。”
这老医生还挺会说话,挺会讨彩头,一句话说的老夫人喜笑颜开,老夫人可开心了,这才笑道:“算你这老家伙会说话!三儿,带下去吧!别吝啬那些些钱财!”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