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李瑄李屹的现代都市小说《天宝年间全文浏览》,由网络作家“落叶凋谢”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军事历史《天宝年间》,由网络作家“落叶凋谢”所著,男女主角分别是李瑄李屹,纯净无弹窗版故事内容,跟随小编一起来阅读吧!详情介绍:天宝年间,歌舞升平。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贺知章、高适、岑参、颜真卿、吴道子、张旭……数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引动盛唐气象。然而盛世如瓷器一样,精美而易碎!他睁开眼睛,看到的不是才子与佳人的风采,而是穷奢极欲的皇帝。那青海头的森森白骨!那怛罗斯的遗憾。那东北的胡儿,虎视眈眈。还有那华清宫内娇媚的身躯,舞动胡旋,君王长醉,梦为神仙……当华夏永远失去中亚;当两京古道上饿殍遍地;当异族的铁骑,再次淹没玉门关。眼看着“天可汗”时代逐渐远去,庙堂之上,依旧灯红酒绿。李林甫口蜜腹剑,把持朝政;杨氏一族炙手可热,权倾朝...
《天宝年间全文浏览》精彩片段
李瑄起身来到亭内,笔直而立。
他的余光注意到香案前站着一名身高六尺的黄衣宦官。
此人面白无须,沉着伟岸,想来就是大宦官高力士了。
“七郎赠送王维的诗我看过,写得颇具气象。梅、竹、荷、柳具备韵味的同时,以物明志。少年诗人,独属一流。”
李隆基对李瑄大加赞誉。
最近李适之干得一些事,太合李隆基心意,又看到李适之儿子的才华,让李隆基心生喜爱。
“臣这些不成熟的诗名,能入圣人的法眼,三生有幸。臣从小拜读过圣人您的诗词,与您比起来,我相差甚远。”
李瑄谦逊的同时,对李隆基恭维道。
他是宗室子弟,可以在皇帝面前自称“臣”。
“噗嗤……”
杨玉环展颜一笑,在李隆基身边轻声道:“三郎,左相家的郎君好会言语……”
李隆基的诗虽然还算可以,但盛唐的大诗人太多,风头尽占。
“七郎读过我的诗,觉得如何?”
李隆基面色突然一严,向李瑄提问。
而高力士则凝眉看着李瑄,他知道李隆基不喜欢说大话的人。
如果李瑄没有说出让李隆基满意的答复,必然会自食其果。
“圣人在赠送司马承祯的诗中有写到‘宝照含天地,神剑合阴阳’,气动山河,是臣最爱;在对雪中有诗‘北风吹同云,同云飞白雪’让臣心生向往;在端午诗中‘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对大臣们的谆谆教诲,臣亦谨记;还有您为名曲《好时光》填词,‘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温婉细腻,意味深长,让臣受益匪浅,以后一定会效仿圣人,为教坊名曲填词。”
李瑄自然不是脑子一热,胡编乱造,他有备而来。
如果这句话答不上来,李隆基估计会立刻让他滚蛋。
李瑄来到这个世界,第一时间就学习李隆基的诗词。
诗人与自身地位无关,诗歌价值在于思想性与艺术性。
但李隆基是皇帝,至高无上。
大唐的文人,但凡有点政治智慧,都会熟读李隆基的诗词。
“哈哈……七郎有心。但我有自知之明,和王维、李白这些大诗人比起来,还远远不如。”
李隆基见李瑄一口气说出这么多他写得诗词,对李瑄更加喜爱。
他也颇为自负,比不上王维李白王昌龄这些大诗人,自认为面对其他诗人,更胜一筹。
这时,杨玉环在李隆基耳边轻声说一句。李隆基微微点头后,转而问李瑄:“玉环最爱牡丹,现牡丹正盛,七郎可否以牡丹为题,赋诗一首。”
“回圣人,方才舍妹在参加斗花会时,臣刚写一首以牡丹为题的诗。”
李瑄向李隆基回答道。
他意识到这是他的一次机会,如果让杨玉环开心,以后他在外面,就安全一分。
天宝年间,李隆基最亲近的两个人。
一个是高力士,一个是杨玉环。
他们可以左右李隆基的意志。
李林甫都不敢不敬。
一个官吏,特别是将领,在远离长安的时候,千万不能忤逆皇帝。
有口说不出,一夕之间,家破人亡。
“七郎诗中尽是竹梅之高雅,牡丹之作,绝不寻常,我且听之。”
李隆基勾起兴趣,让李瑄将诗吟出来。
李瑄挺直胸膛,缓缓吟出刚问世不久的《赏牡丹》。
在李瑄吟诵的时候,一旁的宦官将其记录下来。
“好一个‘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雍容大气的牡丹,与国势交相辉映。寓意我大唐盛世繁荣。历代咏牡丹者多矣,皆不及七郎。”
“力士,在曲江牡丹园立一奇石,请大手笔书之,名匠雕刻其上,供天下百姓欣赏。”
李隆基惊为天人,抚掌大赞后,立刻对高力士吩咐。
“遵命。”
高力士微微躬身。
颇有才华的高力士此时也对李瑄充满欣赏。
李适之是他推荐给李隆基,用以掣肘权势日重的李林甫。
是以对李适之的儿子,他爱屋及乌。
“三郎,左相家的小郎君将来一定是王维、李白这样的大诗人。”
杨玉环回味一遍,眼神愈发明亮,不禁多看李瑄几眼。
“圣人,娘子,臣素闻洛阳的牡丹更漂亮。之前在想一首形容牡丹的诗,然未完全。今幸得圣人召见,豁然开朗。臣再写一首《牡丹》,赠予圣人与娘子。”
李瑄准备将一首取悦杨玉环的牡丹诗写出来。
“三郎,妾身从小在洛阳长大,那里的牡丹确实独特,家家户户都有栽种,五颜六色,花开满城。”
听李瑄要写一首牡丹诗,杨玉环眸光一动,满怀期待。
“七郎竟还有牡丹之作,速上笔墨纸砚。”
李隆基话落,高力士立刻摆手,周围宦官趋步将笔墨纸砚呈上。
李瑄向李隆基和杨玉环再次一礼后,来到亭内石桌前,缓缓写下后世脍炙人口的《牡丹》。
在李瑄动笔的时候,杨玉环拉着李隆基起身,来看李瑄落字。
李隆基宠爱杨玉环,百依百顺,更何况他本就喜欢文雅。
只是李瑄的字,不尽如人意。像一个武将为他上书一样。
他这才想起,召李瑄入宫,就是来验证骑射、武艺、谋略。
现丰安军缺副使,李林甫推荐李瑄为丰安军副使。
丰安军镇守河套,北望草原,是边塞重镇,指挥八千将士。一军副使尤为重要。
将来丰安军必是出击突厥的主力。
想到这一点,李隆基就不再纠结李瑄的字写得一般。
这也衬托出李瑄的天才之气。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李瑄每写一句,杨玉环就轻声细语地念出。
当李瑄写完以后,杨玉环娇声道:“三郎,这是洛阳的牡丹花。”
她从十岁开始,被叔父杨玄璬收养,生活在东都。所以洛阳的风土人情对她影响很大。
在长安作出这样的诗,有将杨玉环比做神女洛神的意味。
聪慧的杨玉环自然理解其中的含义,于是回眸一笑,美得不可方物。
“七郎如曹子建一样,才高八斗,尽得风流。我大唐宗室,终于能出现一代文宗啊!”
李隆基见杨玉环很开心,自己欢快地笑了。
只是李瑄明显能看到,李隆基眼角的皱纹。
“臣才疏学浅,就像我的字一样,还要勤加练习。”李瑄虚怀若谷地说道。
“七郎,今召你来,除了见识你才华外。还听说你善骑善射,富有勇力,街巷打斗数十人,不及你一合之敌?”
李隆基微微点头后,话锋一转。
“圣人恕罪。那是臣懵懂无知,年少轻狂。今后再也不敢那样做了。”
李瑄不知道李隆基为什么这么问,但立刻行一礼,诚惶诚恐地说道。
“哈哈……玉环,你看七郎。”李隆基看李瑄担惊受怕的模样,仰头大笑一声:“我曾经也年轻过,怎么可能因为这点事情治你罪呢?昔日凌烟阁功臣段志玄,为人无赖,屡犯法纪。但自十四岁从军起,勇猛而果毅,为大唐开国,立下汗马功劳。况且段志玄没有七郎的才华啊!”
李隆基又轻抚李瑄的后背,表示爱护:“去展现一下你的骑射和武力,待我问策于你,如果七郎有这样的才能,我许你为一军副使。”
李瑄听后,不敢置信。
在唐代“使职差谴”的制度下,一军副使,既一支军队的副将。
李隆基亲问,一定不是小军,很可能是边塞重镇。
李瑄心中很是疑惑,听李隆基的口气,好像召他来,不是叫他写诗,而是考验他武勇。
在亭前十丈外的马场上,一名羽林郎牵着一匹红色宝马。
又一名羽林郎,持一柄强弓呈前。
一切如早就准备好一样。
“请圣人为臣换取一石骑弓。”
李瑄下台看到羽林郎手中的强弓后,向亭内李隆基拱手。
“武举步弓才为一石,骑弓为七斗,七郎确定如此吗?”李隆基又问李瑄一次。
“臣在家所练之弓,就为一石。”李瑄确定。
射箭需要手臂和背部肌肉的力气。李瑄力大无穷,别说一石,两石弓也可以轻易拉开。
但没有那必要。
两石弓,必然不可能是骑弓,而且一定不实用。
一石弓,加上特制的箭镞,就可以轻易射穿铁甲。
在马上用一石弓,也可以节省力气,射箭时更快速。
就如李隆基所说,武举的弓为七斗,这已经是善射者的标准。
更强大的弓,需要更好的材料。皇宫一定有储存。
“力士,去朕的储物库,将名匠制造的好弓取一柄。”
李隆基收藏有强弓,他吩咐高力士去取。
“遵命。”
不一会儿,高力士便携带一柄漆以红色的雕弓。
“去吧,这是天子之弓,别让圣人失望。”
高力士将雕弓交到李瑄的手中,并提醒一句。
此弓选用顶级柘木、精品牛筋制造,弓臂比普通骑弓,要大一圈。其坚韧度和弓弦的强度,非猛将不能用。
“高翁请放心。”
李瑄接过弓箭,向高力士一礼。
然后携带箭囊,来到羽林郎牵着的马匹旁,翻身上马。
“咴……”
由于上马动静过大,战马嘶吼一声,前蹄高扬。
李瑄将箭囊挂在马侧,左手持弓,右手拉缰绳,然后用力一夹马腹,骏马立马落蹄服从。
“浮云遮天,想要郊游,却又下雨。能与公子相见,也是缘分。”
王维笑着向李瑄回复一句,毕竟李瑄年纪小,他以为李瑄听不懂他的弦外之音。
他早就听说过李瑄的名号,好勇斗狠,昨天在青楼暴打李屹,让人津津乐道。
王维以“公子”称呼,而非“郎君”,代表他不想与李瑄亲近。
这个时代,只有王公宗室的子弟,能被称为公子,属于书面称呼。而“郎”以融入大唐的风貌中,是亲近之称。
在私下皇帝都会称呼臣子为“郎”。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难得王补阙有此雅兴,我赠王补阙诗一首,希望雨后天晴,能够尽兴。”
李瑄也微微一笑,他了解文人的性格,特别是王维这种大才子,自己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他们只会敷衍。
“王维能得公子赠诗,荣幸之至。”
王维听到李瑄的话后,面色一怔。这种语气,不像是他所闻的李瑄。
而且初次见面,直接赠诗,不太合理。
赠诗之举,是无法直接拒绝的。他也想看看李瑄能写出什么样的诗。
“来人,上笔墨!”
茶肆的管店博士,听到王维与李瑄的话后,连忙大喊一声。
李瑄自报身份,令他又惊又喜。
这是真正的权贵,加上大才子王维的光临,茶肆蓬荜生辉。
如果王维能回赠一首诗,传出一段佳话,茶肆以后必生意兴隆。
周围的文人,也一片议论之声,但更多的是嘀咕质疑。
李瑄这么年轻,写诗一定不怎么样,更多是卖弄。
李瑄是宰相的儿子,非宰相,一旦写得平平无奇,会被当废纸一样丢弃,不可能借助王维流传。
茶肆大堂的中央,管店腾开一张桌子,白纸展开,并吩咐侍女为李瑄研墨。
在此期间,李瑄沉住气,一声不吭,像是在思考诗文一样。
“郎君请!”
墨磨好后,管店向李瑄请道。
“春雨贵如油,在朱雀天街,正好琢磨一首诗,今赠予王补阙,题名为《早春赠王补阙》。”
李瑄入座执笔,说话的同时,写下诗名。
他是用楷书写字,但毛笔字写得不好,题目刚写下,周围的人嘘声一片。
文人们心中无不鄙夷,这么差的字,能写出诗吗?
但顾及李瑄的身份,不敢大声指责。
王维则颇具兴致,精通书法的他看出李瑄落笔的时候,把心神沉浸在点画之中,非常认真,没有一丝敷衍。
如果肯勤学苦练,将来一定不差,李瑄还年轻。
李瑄知道自己的字还不成熟,明白观者在心中嘲笑他。
但他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地将后世韩愈的惊世名篇写出。
在李瑄看来,此诗正应其景。
王维是“文坛领袖”,交友广泛,如果诗能得到他的认可,他必然可在文坛扬名。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李瑄一句写完,周边的文人不自觉地读了起来。
只是开头的七个字,惊艳所有人。
把窗外朱雀街上的小雨,比做酥油,灵巧细腻。
接下来又描绘春天小草沾雨后的朦胧。
后两句的赞美,表达出对早春的喜庆,也如李瑄所说,希望王维能够尽兴。
全诗一气呵成,气韵生动,这不像是一个年轻人的手笔。
可他们却从未听过这作品。
这一刻,没有文人再去计较李瑄的字难看,而是夸赞李瑄不愧是左相的公子,虎父无犬子!
“诗甚工,绝妙!”
李瑄每写一句,王维就走近一步,四句写完,王维已贴近矮桌,他一改平静,抚掌大赞。
能将朱雀街的一幕,描写地如此细致入微,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又应此时的景色,他不敢相信,这是李瑄所作。
“从小未认真练字,见笑了。在王补阙面前,我实属班门弄斧。”李瑄谦逊地说道。
“只用小雨和草色,就能传神者,世间没有几人可以到达,七郎真谓天才。”
又默读一番,文字简朴,表达平淡,王维赞不绝口。
闻名不如见面,他一改心中印象,对李瑄另眼相看。
“王补阙在十七岁时,就写下‘遍插茱萸少一人’,惊艳天下二十多年。我以后还要向王补阙虚心求教。”李瑄趁机向王维亲近,他由衷地钦佩王维的才华。
“随时恭候七郎光临寒舍!来而不往非礼也,我本想回赠,却一时无法想起可堪比较的诗文。容我回去后,仔细琢磨,再作画一副,赠予七郎,以谢七郎赠此佳作。”
王维被李瑄的性情打动,不顾年龄差距,与李瑄交为友好。
短时间接触,王维就觉得李瑄为奇人。
“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得王补阙画作,实属荣幸!”
李瑄心中暗喜。
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发扬者,所以画风受此影响。
他非吴道子那样,靠画为生的职业画师。所以画作随性,清新典雅,追求与禅宗相契合的“自然”景象。
他被后世誉为山水画的“南宗鼻祖”。
可惜后世只有摹本,未有真迹流传。能被王维赠画,李瑄自然是喜不自胜。
而王维听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的夸赞,更是觉得李瑄是忘年知己。
就这样,李瑄顺理成章地请王维上楼喝茶。
文人们恨不能与王维同席。
但李瑄的《早春赠王补阙》,被他们记下,不需多久,就可传遍长安。
茶肆的管店博士,立刻请文人重书李瑄的诗作,挂于大堂之中。
酒馆茶肆青楼,一经名作问世,必然会受文人光顾,日进斗金。
管店承诺李瑄和王维,茶点皆免,以谢名作诞生。
“不知七郎是否还有其他佳作?”
交一个诗人朋友,在不了解诗人的情况下,定要询问这一点,了解风格。
通常有“以诗歌识人”之说。
“以前写过几首,不过都一些信笔涂鸦之作。”
李瑄谦逊地向王维回答。
王维立刻请李瑄将之前的诗读出来。
李瑄将崔涂的《幽兰》,郑燮的《竹石》,王安石的《梅花》,杨万里的《小池》,四首后世佳作托出。
前三首是借物言志,《小池》为清新惬意的小诗。
王维越听,脸上越凝重,他再请管店拿纸笔,要将这四首诗记下来,回去细细欣赏。
周围的人得知左相七郎还有其他诗,纷纷过来拜读、记录。
梅、兰、竹、荷,全部是咏物诗,文人们都觉得李瑄高雅,如古代君子一样。
“七郎虽诗不多,却首首佳作,真难得啊!这样的诗,当流传于世。”
王维好奇李瑄这么有才华,为何不显山不露水。
长安的士人对李瑄的印象,一般都是好勇斗狠的纨绔子弟。
“不敢当。”
李瑄哂笑一声。
虽然心中尴尬,但诗歌引动盛唐气象,只有诗歌,配得上大唐的飞扬。
李瑄建立名望,必须从诗歌开始。
观春雨,饮明月茶。两人未讨论朝堂政治,只风雅文说,讨论山河广阔。
因为李瑄知道,王维性格淡泊旷达,并不刻意追求仕进。当今李林甫只手遮天,身为谏官的王维只能明哲保身,政治上中平守拙。
不久后,王维就要经营他的“辋川别墅”。
所以李瑄刻意避开政治。
李瑄对后世的见闻,就是智慧。王维连连得到新意。
李瑄的言语绝妙,富有哲理,频频让王维搁杯思索。
王维在得知李瑄不通音乐后,更是邀请李瑄到他家里,教导李瑄乐器。
这个时代的君子,需懂得音律。
即便李瑄将离开长安,但他还是应和王维,表示愿意向王维学习。
来日方长,他终会再回来。
连饮数杯明月茶,小雨停下。
“今日与君相逢,茶肆若为酒肆,当好!”
茶肆外分别的时候,王维遗憾地说道。
唐代文人对酒执迷,诗佛不能例外。
“我们都在长安,机会很多,择日必去拜访。”
李瑄微笑着回道。
在一众文人的相送下,李瑄和王维,互别离开。
或许再过几天,一个叫李瑄的诗人,会在长安声名鹊起。
……
“七郎,相公让你回来后,立刻去见他。”
回到左相府,管家赵宗通知李瑄,并提醒:“今日相公从朝中归来,很是高兴,痛饮数杯。”
李瑄明白,一定是李适之让李林甫在朝中吃瘪。
“七郎,老奸巨猾的李林甫,果然反咬我一口。”
一入前厅,李适之就放下酒杯,向李瑄说道。
想想李林甫那脸色阴沉的样子,李适之就心中痛快。
“李林甫为性狼狡,睚眦必报。父亲不与其为伍,必会受其连绵算计。今后父亲需要三思而后行,如果拿不定主意,找信得过的僚属商量一番!”李瑄还是放心不下李适之,郑重地向他提醒。
李林甫是标准的权臣,他虽然闹出“杖杜弄獐”的笑话,但有高明的执政能力。
他制定的政策,总是能缓解当下矛盾困难。
在处理政务上,李林甫昼决狱讼,夜看案牍,经常通宵达旦,深得皇帝心安。
如果不牵扯自己的利益,他会秉公执法,尽职尽责。
但如果阻碍他的权势,会大兴冤狱,牵连百千,闭塞言路。
这样的权臣,难以琢磨。等他回过神来,布置的陷阱,李瑄都不一定能破解。
“七郎能为我分忧。等龙沙河金矿开采,为父必然可提升在朝堂上的威望。”李适之将李瑄当成麒麟儿,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
“圣人听到龙沙河金矿,立刻龙颜大悦。如黄金多出,七郎居首功,我可以以此,向圣人举荐你,成为圣人的郎卫。”
李适之没等李瑄回话,又提到龙沙河金矿。
“唉!龙沙河黄金不少,不知多少能用到百姓身上。”
听到龙沙河金矿,李瑄喟叹一声:“如果圣人像开元初期一样贤明,会立刻罢去父亲的宰相。”
黄金是贵族的玩物,对百姓几无帮助,也不可能到百姓手中。
黄金的增加,只是让以后“五杨”踏春时,沿途丢下更多的黄金;让安禄山“富丽堂皇”的豪宅中,锅碗瓢盆,都渡上金色。
“七郎这是什么话。”
李适之脸色一变。他儿子终于像美玉一样,让他欣慰。但最近却时时说出让他生气的话。
他又打不得骂不得!
“敢问父亲,一块黄金,与一石粮食,哪个更重要?”
李瑄问李适之。
“当然是黄金重要。一块黄金,可以换无数铜钱,购置万千斗米。”李适之不假思索。
“话虽不错。可大唐九百万户百姓,谁家有黄金?就我们这些士族、权贵有而已。我们会去用黄金买粮食吗?并不会,我们只会打造金器,为贵重之物镀金,炫耀富贵。百姓要的不是黄金,而是一个真正的父母官,能帮助他们生产更多粮食,减少租税。”
李瑄说出许多王公贵族都知道,却又选择性无视的话。
李适之有一个银碗,一副银筷,他经常说以金银为食器,能延年益寿。
大唐贵族对金银食器延年益寿之说,深信不疑。
之前李瑄以为大唐的黄金,会用来与外国做贸易,繁荣经济。
来到大唐后,李瑄才发现贸易所用黄金,少之又少。
因为那条路,叫丝绸之路。
倒是从外国商人手中得到的黄金,使王公贵族的金器,更重一分。
“七郎,唉!”
李适之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只能叹一口气。
“父亲,并非我特立独行。贞观中,侍御史权万纪上书太宗宣州、饶州大山中有许多银坑,请求太宗派人开采。然而太宗不但未开采这些银坑,还立刻免去权万纪的官职。太宗认为,白银非流通货币,即便再多,也比不上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过去尧、舜把璧玉扔入山林,把宝珠沉没于深谷,因此得到千古美名。”
“大唐以农耕为本,现在土地兼并盛行,豪强跋扈,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应当寻找人才,治理县郡,使百姓有地可耕,家有余粮。倒是后汉时的桓、灵二帝,重利轻义,贪财好色,是遗臭万年的昏君……”
李瑄沉吟一番后,一字一句地向李适之说,语出惊人。
特别是最后说出后汉桓灵二帝时,李适之瞪大眼睛,向外张望。
还好前厅只有他们父子二人。
最新评论